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PRRSV简介 | 第11-12页 |
·PRRSV分子生物学 | 第12-17页 |
·PRRSV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PRRSV致病机理 | 第18-19页 |
·PRRSV的诊断 | 第19-24页 |
·PRRSV的防治 | 第24-27页 |
2 实验目的意义 | 第27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4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PRRSV变异株Nsp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0-51页 |
1 材料 | 第30-32页 |
·细胞,菌株和毒种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溶液配制 | 第30-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2-40页 |
·PRRSV病毒的增殖 | 第32-33页 |
·PRRSV病毒总RNA的提取 | 第33页 |
·PRRSV Nsp2基因RT-PCR扩增 | 第33-35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 第35-38页 |
·序列测定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4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40-48页 |
·Nsp2基因的扩增、克隆与鉴定 | 第40-41页 |
·PRRSV-Nsp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第三章 PRRSV变异株Nsp2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51-66页 |
1 材料 | 第51-53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51页 |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溶液配制 | 第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5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3-58页 |
·重组质粒和表达载体双酶切 | 第53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3-54页 |
·重组质粒转化DH5a和鉴定 | 第54-55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 第55-56页 |
·重组表达蛋白的可溶性检测 | 第56页 |
·重组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 | 第56-58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重组质粒的PCR和双酶切鉴定 | 第58-59页 |
·重组表达蛋白的SDS-PAGE鉴定 | 第59-60页 |
·重组表达蛋白的可溶性检测 | 第60-61页 |
·重组表达蛋白的Western-blotting鉴定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6页 |
第四章 PRRSV变异株Nsp2表达纯化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66-83页 |
1 材料 | 第66-67页 |
·质粒和血清 | 第66页 |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溶液配制 | 第66-67页 |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67-71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68页 |
·诱导表达 | 第68页 |
·重组蛋白的初步纯化 | 第68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8页 |
·重组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68-70页 |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抗体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68-69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9-70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70页 |
·阻断试验 | 第70-71页 |
·重复试验 | 第71页 |
·批内重复 | 第71页 |
·批间重复 | 第71页 |
·与IDEXX公司试剂盒比较试验 | 第71页 |
3 结果 | 第71-78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71-72页 |
·蛋白质浓度测定结果 | 第72页 |
·抗原和抗体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72-73页 |
·ELISA条件优化 | 第73-76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76页 |
·阻断试验 | 第76-77页 |
·重复试验 | 第77-78页 |
·与标准试剂盒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 第78页 |
4 讨论 | 第78-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