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一、基本概念辨析 | 第14-19页 |
二、应急管理阶段理论 | 第19-21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城市群体性事件现状及政府应急管理现状 | 第22-26页 |
第一节 城市群体性事件现状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政府应急管理现状 | 第24-26页 |
一、处置主体 | 第24-25页 |
二、处置流程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深圳新一佳系列群体性事件案例描述 | 第26-33页 |
第一节 新一佳公司发展历程 | 第26页 |
第二节 深圳新一佳系列事件详细发展情况 | 第26-28页 |
一、事件的引发 | 第26-27页 |
二、事件的发展过程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深圳新一佳系列事件政府应急管理表现 | 第28-33页 |
一、预防控制阶段 | 第28-29页 |
二、应急响应阶段 | 第29-31页 |
三、恢复重建阶段 | 第31-32页 |
四、准备和减灾阶段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深圳新一佳系列群体性事件类型、特征及事件成因分析 | 第33-38页 |
第一节 事件类型 | 第33页 |
第二节 事件特征 | 第33-34页 |
一、事件群体性 | 第33页 |
二、共同利益性 | 第33-34页 |
三、理性化维权 | 第34页 |
四、信息化组织 | 第34页 |
第三节 成因分析 | 第34-38页 |
一、宏观背景——社会转型 | 第35页 |
二、直接动因——利益受损 | 第35-36页 |
三、心理诱因——社会心理 | 第36页 |
四、社会观念 | 第36-37页 |
五、体制原因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基于阶段理论的新一佳系列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 第38-46页 |
第一节 预防控制阶段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 第38-39页 |
一、预警能力不足 | 第38页 |
二、控制能力有限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应急响应阶段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 第39-41页 |
一、应急决策能力较弱 | 第39-40页 |
二、处置方式简单粗暴、滥用警力 | 第40页 |
三、舆情应对不足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恢复重建阶段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 第41-42页 |
一、恢复阶段时限长 | 第41-42页 |
二、诉求随着时间推移始终存在 | 第42页 |
第四节 准备与减灾阶段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 第42-43页 |
一、职能与权责界定不明晰 | 第42页 |
二、处置方式不够细化 | 第42-43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一、经验总结 | 第43-44页 |
二、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的矛盾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加强和改善城市群体性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的策略选择 | 第46-52页 |
第一节 加强预防监测阶段沟通协调机制建设 | 第46-47页 |
一、构建民众意愿表达及情绪释放的平台 | 第46页 |
二、建立完善事前矛盾化解体系 | 第46-47页 |
三、建立社会预警机制 | 第47页 |
第二节 加强应急响应阶段处置机制建设 | 第47-49页 |
一、快速反应机制 | 第47-48页 |
二、宣传阵地控制机制 | 第48页 |
三、群体性事件现场控制机制 | 第48页 |
四、建立信息公开和舆论导向的传输渠道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加强恢复重建阶段机制建设 | 第49-50页 |
一、民众安抚机制 | 第49页 |
二、企业善后办法 | 第49页 |
三、建立大型经济主体运行监测机制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提高准备与减灾阶段机制建设 | 第50-52页 |
一、提高法治建设与宣传力度 | 第50-51页 |
二、建立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 第51页 |
三、建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