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土壤信息系统 | 第11页 |
| ·国内外土壤信息系统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1-16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中国土壤信息系统研究概况和存在问题分析 | 第14-16页 |
| ·土壤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气候 | 第18页 |
| ·水资源 | 第18-19页 |
| ·植被 | 第19页 |
| ·土地利用 | 第19页 |
| ·土壤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系统开发模式和关键技术 | 第23-30页 |
| ·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 第23-24页 |
| ·GIS 开发模式 | 第23页 |
| ·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 第23-24页 |
| ·组件式GIS 技术 | 第24-26页 |
| ·组件式GIS 技术介绍 | 第24-25页 |
| ·组件式GIS 技术特点 | 第25-26页 |
| ·ARCENGINE 技术 | 第26-30页 |
| ·ArcEngine 技术简介 | 第26-27页 |
| ·ArcEngine 主要特征 | 第27页 |
| ·ArcEngine 控件 | 第27-28页 |
| ·ArcEngine 组件库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陕西省土壤信息系统设计 | 第30-41页 |
| ·需求分析 | 第30页 |
| ·设计思想和原则 | 第30-31页 |
| ·系统目标 | 第31页 |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1-33页 |
| ·系统结构设计 | 第31-32页 |
| ·系统软硬件环境 | 第32页 |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32-33页 |
| ·代码设计 | 第33-34页 |
| ·应用评价模型理论和设计 | 第34-40页 |
| ·土壤侵蚀模型 | 第34-36页 |
| ·耕地地力评价模型 | 第36-40页 |
| ·土壤肥力评价模型 | 第40页 |
| ·界面设计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陕西省土壤数据库设计和建立 | 第41-51页 |
| ·数据库设计目标 | 第41页 |
| ·数据库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 ·空间数据库设计和建立 | 第42-46页 |
| ·空间数据结构概述 | 第42-43页 |
| ·空间数据库模型---Geodatabase 模型 | 第43-44页 |
| ·空间数据来源 | 第44页 |
| ·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 ·空间数据库建立 | 第45-46页 |
| ·属性数据库设计和建立 | 第46-49页 |
| ·属性数据来源 | 第46页 |
| ·数据分类和编码 | 第46-47页 |
| ·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47-49页 |
| ·属性数据库实现 | 第49页 |
| ·模型参数数据库建立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陕西省土壤信息系统运行和应用实例 | 第51-68页 |
| ·系统运行主界面 | 第51-52页 |
| ·数据管理 | 第52-57页 |
| ·空间数据管理 | 第52-55页 |
| ·外部数据管理 | 第55-57页 |
| ·图层控制 | 第57-58页 |
| ·空间查询 | 第58-59页 |
| ·空间选取 | 第59页 |
| ·空间分析 | 第59-62页 |
| ·评价模型 | 第62-66页 |
| ·耕地地力评价模型 | 第62-64页 |
| ·土壤肥力评价模型 | 第64页 |
| ·土壤侵蚀评价模型 | 第64-66页 |
| ·数据输出 | 第66-67页 |
| ·系统帮助 | 第67页 |
| ·其它功能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