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空间格局研究--以宾县马蛇子河流域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有关问题说明 | 第14-18页 |
| ·东北黑土区范围的明确 | 第14-15页 |
| ·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土壤侵蚀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 | 第15-16页 |
| ·土壤侵蚀定量 | 第16-17页 |
| ·总结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 ·土壤与植被 | 第19-20页 |
| ·研究数据源 | 第20-21页 |
| ·遥感数据 | 第20-21页 |
| ·其他数据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34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4-25页 |
| ·几何校正 | 第24-25页 |
| ·坐标转换 | 第25页 |
| ·遥感数据分析 | 第25-28页 |
| ·遥感影像统计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 ·最佳波段选择 | 第26-28页 |
| ·遥感影像的融合 | 第28-32页 |
| ·影像融合方法 | 第28-30页 |
| ·融合结果评价 | 第30-32页 |
| ·基于DEM 的流域自动提取 | 第32-34页 |
| ·DEM 生成 | 第32页 |
| ·流域生成 | 第32-33页 |
| ·流域影像的获得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提取 | 第34-43页 |
|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第34-37页 |
|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确定 | 第34页 |
| ·解译标志建立 | 第34-36页 |
| ·监督分类 | 第36页 |
| ·分类后处理 | 第36-37页 |
| ·基于遥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计算 | 第37-43页 |
| ·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 | 第37-38页 |
| ·植被因子模型提取方法 | 第38-40页 |
| ·植被覆盖度计算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及侵蚀量计算 | 第43-61页 |
|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判定 | 第43-48页 |
| ·土壤侵蚀强度判别模型 | 第43页 |
| ·土壤侵蚀强度评价单元的确定方法 | 第43-44页 |
| ·土壤侵蚀强度制图 | 第44-46页 |
| ·土地利用类型分级编码 | 第44-45页 |
| ·植被覆盖度分级编码 | 第45-46页 |
| ·坡度分级编码 | 第46页 |
|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 第46-48页 |
| ·USLE 模型支持下的土壤侵蚀定量估算 | 第48-57页 |
| ·土壤侵蚀定量模型确定 | 第48-49页 |
| ·模型因子计算 | 第49-56页 |
| ·R 因子 | 第49-50页 |
| ·K 因子 | 第50-52页 |
| ·LS 因子 | 第52-54页 |
| ·C 因子 | 第54-55页 |
| ·P 因子 | 第55-56页 |
| ·侵蚀量分级与统计 | 第56-57页 |
| ·两种方法求得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对比 | 第57-58页 |
| ·土壤侵蚀空间分析 | 第58-61页 |
| ·不同高程带土壤侵蚀分布 | 第58-59页 |
| ·不同坡度土壤侵蚀变化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