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古乐的传承研究--以周至县南集贤西村古乐社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一、南集贤西村古乐社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28页 |
(一) 南集贤西村古乐社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13-16页 |
(二) 南集贤西村古乐社的历史考证 | 第16-18页 |
1、乐社溯源 | 第16-17页 |
2、乐社历史钩沉 | 第17-18页 |
(三) 南集贤西村古乐社传承现状 | 第18-26页 |
1、乐社的活动所反映出的乐社属性 | 第18-19页 |
2、乐社组织及成员情况 | 第19-20页 |
3、艺人音乐技艺的传承情况 | 第20-22页 |
4、乐谱与乐器的保存状况 | 第22-24页 |
5、乐社经济状况 | 第24-26页 |
(四) 本章小节 | 第26-28页 |
二、由南集贤西村古乐社看长安古乐的传承主体 | 第28-45页 |
(一) 长安古乐的传承谱系的调查及分析 | 第28-36页 |
1. 南集贤西村古乐社的传承谱系调查 | 第28-32页 |
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二) 长安古乐传承主体的身份构建 | 第36-43页 |
1. 普通艺人 | 第36-41页 |
2. 师傅 | 第41-43页 |
3. 社长 | 第43页 |
(三) 本章小节 | 第43-45页 |
三、南集贤西村古乐社艺人传承行为的考察与分析 | 第45-58页 |
(一) 音乐文化的习得 | 第45-50页 |
1、乐谱与韵曲习得 | 第45-48页 |
2、演奏技艺习得 | 第48-49页 |
3、现代传播媒介的介入对古乐传承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 表演行为 | 第50-56页 |
1. 皇会 | 第50-52页 |
2. 斗乐 | 第52-56页 |
3. 作为民间艺术的表演 | 第56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四、对长安古乐传承的当代思考 | 第58-64页 |
(一) 现代环境中长安古乐的传承方式 | 第58-62页 |
1. 口头传承方式 | 第58-61页 |
2. 书面方式 | 第61页 |
3. 新媒介传承方式 | 第61-62页 |
(二) 长安古乐传承的前景思考 | 第62-64页 |
1、保护并恢复长安古乐的原生生存环境 | 第62页 |
2、建立长安古乐的给养系统 | 第62-63页 |
3、具备音乐专业技术的专家给于古乐社帮助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主要采访对象简介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