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 ·氢能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 ·储氢技术目标 | 第15-16页 |
| ·氢的储存方式 | 第16页 |
| ·储氢材料的分类 | 第16-18页 |
| ·传统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 | 第16页 |
| ·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 | 第16-17页 |
| ·氢气吸附剂储氢材料 | 第17页 |
| ·化学氢化物储氢材料 | 第17-18页 |
| ·高容量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 ·轻金属-Al-H体系 | 第18页 |
| ·轻金属-B-H体系 | 第18-19页 |
| ·轻金属-N-H体系 | 第19-21页 |
| 第2章 Li-Mg-N-H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1-37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材料的合成与结构特征 | 第21-26页 |
| ·Li与Mg的氨基化合物 | 第21-23页 |
| ·Li与Mg的亚氨基化合物 | 第23-25页 |
| ·Li与Mg的氮化物 | 第25-26页 |
| ·材料成分与储氢性能的关系 | 第26-29页 |
| ·Mg(NH_2)_2-LiH体系 | 第26-28页 |
| ·LiNH_2-MgH_2体系 | 第28-29页 |
| ·储氢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调变 | 第29-31页 |
| ·催化剂添加 | 第29-30页 |
| ·颗粒(晶粒)尺寸减小 #]6 | 第30-31页 |
| ·储氢机理 | 第31-35页 |
| ·分子协同固态反应机理 | 第31-33页 |
| ·氨气中间体反应机理 | 第33-34页 |
| ·Mg(NH_2)_2-2LiH储氢体系的动力学机理 | 第34页 |
| ·储氢容量衰退机理 | 第34-35页 |
|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 第3章 实验方法与理论计算方法 | 第37-43页 |
| ·材料的制备 | 第37-38页 |
| ·原材料及制备 | 第37页 |
|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7-38页 |
| ·储氢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 ·气体脱附性能与成分分析测试 | 第38页 |
| ·吸/放氢性能测试 | 第38页 |
| ·P-C-T曲线测试 | 第38页 |
| ·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 ·结构表征 | 第39-40页 |
| ·第一性原理计算简介 | 第40页 |
| ·密度泛函理论求解多粒子系统薛定谔方程 | 第40-43页 |
| ·密度泛函理论的单电子近似 | 第40-41页 |
| ·密度泛函理论的单电子薛定谔方程的求解 | 第41-43页 |
| 第4章 LiNH_2-MgH_2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及其机理 | 第43-63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LiNH_2-MgH_2材料在球磨过程的放氢行为 | 第43-46页 |
| ·不同时间球磨后LiNH_2-MgH_2材料的加热放氢行为 | 第46-53页 |
| ·不同时间球磨后LiNH_2-MgH_2的加热放氢性能 | 第46-48页 |
| ·不同时间球磨后LiNH_2-MgH_2的加热放氢机理 | 第48-53页 |
| ·不同时间球磨的LiNH_2-MgH_2材料的可逆氢化行为 | 第53-59页 |
| ·不同时间球磨的LiNH_2-MgH_2的可逆氢化性能 | 第53-54页 |
| ·不同时间球磨的LiNH_2-MgH_2的可逆氢化机理 | 第54-56页 |
| ·Li_2Mg_2N_3H_3的吸放氢性能与反应机理 | 第56-59页 |
| ·球磨时间影响LiNH_2-MgH_2材料吸放氢性能的机理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 第5章 不同相结构Li_2MgN_2H_2的制备、储氢性能及其机理 | 第63-83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第一性原理计算细节 | 第63-64页 |
| ·计算参数选择 | 第63-64页 |
| ·热力学焓变的计算 | 第64页 |
| ·不同结构Li_2MgN_2H_2的制备与相变规律 | 第64-71页 |
| ·立方相Li_2MgN_2H_2的制备 | 第64-66页 |
| ·正交相Li_2MgN_2H_2的制备 | 第66-67页 |
| ·Li_2MgN_2H_2的相结构与制备条件的关系 | 第67-70页 |
| ·立方相与正交相Li_2MgN_2H_2的相变规律 | 第70-71页 |
| ·不同结构Li_2MgN_2H_2的吸放氢性能 | 第71-73页 |
| ·不同结构Li_2MgN_2H_2的吸放氢机理 | 第73-75页 |
| ·不同气压条件下Mg(NH_2)_2-2LiH材料的放氢机理 | 第75-80页 |
| ·Mg(NH_2)_2-2LiH在不同气压下的放氢机理 | 第76-77页 |
| ·不同气压条件下Mg(NH_2)_2-2LiH的放氢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 | 第77-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 第6章 添加NaBH_4的Mg(NH_2)_2-2LiH材料的储氢性能及其机理 | 第83-99页 |
| ·引言 | 第83页 |
| ·第一性原理计算细节 | 第83-84页 |
| ·Mg(NH_2)_2-2LiH-xNaBH_4的吸放氢性能 | 第84-86页 |
| ·吸放氢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规律 | 第86-89页 |
| ·Mg(NH_2)_2-2LiH-xNaBH_4的放氢动力学性能及其机理 | 第89-91页 |
| ·NaBH_4作用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91-96页 |
| ·金属离子/原子缺陷对Mg(NH_2)_2晶体中N-H键强度的影响 | 第92-93页 |
| ·Mg(NH_2)_2和NaBH_4晶体中形成空位的可能性分析 | 第93-94页 |
| ·NaBH_4和Mg(NH_2)_2晶体中缺陷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94-95页 |
| ·局域缺陷改善放氢动力学性能的机理 | 第95-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 第7章 添加NaOH的Mg(NH_2)_2-2LiH材料的储氢性能及其机理 | 第99-113页 |
| ·引言 | 第99页 |
| ·Mg(NH_2)_2-2LiH-xNaOH球磨过程中的放氢行为 | 第99-101页 |
| ·Mg(NH_2)_2-2LiH-xNaOH的吸放氢行为 | 第101-104页 |
| ·Mg(NH_2)_2-2LiH-xNaOH加热过程的吸放氢机理 | 第104-107页 |
| ·Mg(NH_2)_2-2LiH-0.5NaOH加热过程中的放氢反应 | 第104-106页 |
| ·Mg(NH_2)_2-2LiH-0.5NaOH加热过程的可逆氢化反应 | 第106-107页 |
| ·NaOH添加改善Mg(NH_2)_2-2LiH吸放氢性能的机理 | 第107-111页 |
| ·NaOH添加对Mg(NH_2)_2-2LiH吸放氢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 ·NaOH添加改善Mg(NH_2)_2-2LiH吸放氢性能的机理 | 第109-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第8章 添加KOH的Mg(NH_2)_2-2LiH材料的储氢性能及其机理 | 第113-131页 |
| ·引言 | 第113页 |
| ·KOH添加对Mg(NH_2)_2-2LiH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113-118页 |
| ·Mg(NH_2)_2-2LiH-xKOH的吸放氢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 | 第118-120页 |
| ·KOH与Mg(NH_2)_2-2LiH在球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 第120-123页 |
| ·添加KOH的Mg(NH_2)_2-2LiH材料的吸放氢机理 | 第123-129页 |
| ·Mg(NH_2)_2-2LiH-0.07KOH的吸放氢反应过程 | 第123-126页 |
| ·Mg(NH_2)_2-2LiH-xKOH吸放氢过程中KOH的作用机理 | 第126-1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1-134页 |
|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9页 |
| 个人简历 | 第149-1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