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西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储集砂体综合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维可视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维可视化软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20-21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31页 |
·沉积盆地构造背景 | 第23-24页 |
·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 第24-25页 |
·晚古生代地层划分和主要特征 | 第25-29页 |
·山西组地层和油气地质特征 | 第29-31页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 第31-52页 |
·沉积相标志及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 第31-43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31-36页 |
·岩石学标志 | 第31页 |
·原生构造标志 | 第31-32页 |
·古生物学标志 | 第32页 |
·岩-电转换模型和测井相标志 | 第32页 |
·砂岩粒度分析 | 第32-36页 |
·电测曲线特征 | 第36-41页 |
·岩-电转换模型 | 第36-40页 |
·测井相模型 | 第40-41页 |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 第41-43页 |
·沉积体系基本特征 | 第43-49页 |
·三角洲平原亚相 | 第43-45页 |
·分流河道微相 | 第43-44页 |
·废弃河道微相 | 第44页 |
·天然堤微相 | 第44-45页 |
·决口扇微相 | 第45页 |
·分流间洼地和洪泛平原微相 | 第45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45-49页 |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 第46-47页 |
·水下天然堤微相 | 第47页 |
·水下决口扇微相 | 第47页 |
·分流间湾微相 | 第47页 |
·河口坝微相 | 第47-48页 |
·远砂坝微相 | 第48-49页 |
·前三角洲亚相 | 第49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9-51页 |
·榆29-10 井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析 | 第49-50页 |
·榆29-10 井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析 | 第50-51页 |
·沉积体系与储层发育规律的关系 | 第51-52页 |
第4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52-77页 |
·界面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 第52-60页 |
·层序界面的级别划分和宏观识别标识 | 第53-55页 |
·层序界面的测井识别 | 第55-58页 |
·层序界面的测井识别标志 | 第55-56页 |
·层序界面的测井识别方法 | 第56-58页 |
·洪泛面 | 第58-60页 |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和各级别层序基本特征 | 第60-69页 |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60页 |
·各级别层序基本特征 | 第60-69页 |
·超短期旋回层序 | 第61-65页 |
·短期旋回层序 | 第65-67页 |
·中期旋回层序 | 第67-69页 |
·长期旋回层序 | 第69页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69-77页 |
·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意义 | 第71页 |
·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原则 | 第71-72页 |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砂体展布特点 | 第72-77页 |
第5章 岩相古地理特征和砂体三维可视化 | 第77-104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和砂体三维可视化技术方法 | 第77-86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 | 第77-78页 |
·古水流向和物源方向分析 | 第78-80页 |
·砂体三维可视化 | 第80-86页 |
·三维可视化模型研究现状 | 第80-81页 |
·三维可视化技术思路 | 第81页 |
·砂体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 | 第81-86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砂体三维可视化研究成果 | 第86-104页 |
·中期旋回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86-89页 |
·MSC1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88页 |
·MSC2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88-89页 |
·短期旋回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砂体三维可视化 | 第89-104页 |
第6章 砂体综合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 第104-142页 |
·储层特征 | 第104-111页 |
·储集空间特征 | 第104-106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06-110页 |
·孔、渗特征 | 第106页 |
·孔隙结构 | 第106-110页 |
·储集岩分类与评价 | 第110-111页 |
·储层与孔隙结构分类 | 第110页 |
·储层综合分类 | 第110-111页 |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111-114页 |
·沉积微相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 第111-112页 |
·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发育关系 | 第112-114页 |
·砂体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 第114-115页 |
·小层砂体综合评价 | 第115-122页 |
·小层砂体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6-118页 |
·评价因素的选择和指标体系 | 第116-118页 |
·小层砂体的综合评价结果和排序 | 第118-121页 |
·小层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121-122页 |
·单砂体综合评价和相对高渗区带的预测 | 第122-142页 |
·评价因素的选择和指标体系 | 第122-124页 |
·单砂体综合评价和排序 | 第124-127页 |
·相对高渗区带的预测 | 第127-138页 |
·单砂体连续叠置有利区预测 | 第138-14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3页 |
图版说明 | 第153-155页 |
图版 | 第155-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