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45页 |
·斑马鱼突变体的筛选 | 第12-22页 |
·物理方法筛选 | 第12页 |
·ENU 饱和诱变筛选 | 第12-14页 |
·单倍体筛选 | 第14-15页 |
·母源基因突变体筛选 | 第15-17页 |
·母源及合子期均表达的基因突变体的筛选 | 第17-19页 |
·插入突变的筛选 | 第19-22页 |
·TOL2 转座子的研究 | 第22-27页 |
·T0l2 转座子 | 第22-24页 |
·基于Tol2 转座子的转基因鱼 | 第24-26页 |
·基于Tol2 转座子的基因捕获技术 | 第26-27页 |
·着丝粒蛋白的研究 | 第27-41页 |
·着丝粒的亚显微结构 | 第29页 |
·着丝粒的分子组成 | 第29-33页 |
·维持细胞分裂保真度的着丝粒蛋白 | 第33-34页 |
·着丝粒蛋白在体内的研究 | 第34页 |
·着丝粒蛋白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 第34-36页 |
·着丝粒蛋白CENP-H 的研究 | 第36-41页 |
·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 | 第41-44页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44-4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5-68页 |
·斑马鱼的品系 | 第45页 |
·TOL2 转座子介导的基因捕获及突变体筛选 | 第45-47页 |
·研究策略 | 第45-46页 |
·基因捕获载体结构 | 第46页 |
·注射及转基因鱼筛选 | 第46-47页 |
·突变体筛选 | 第47页 |
·转座子插入位点分析 | 第47-52页 |
·基因组DNA 的制备 | 第47-48页 |
·TAIL-PCR | 第48-50页 |
·LM-PCR | 第50-52页 |
·RT-PCR 与胚胎基因型分析 | 第52-54页 |
·RT-PCR | 第52-53页 |
·胚胎基因型分析 | 第53-54页 |
·CENPH基因的克隆与相关质粒载体的构建 | 第54页 |
·m RNA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页 |
·原位杂交探针载体的构建 | 第54页 |
·显微注射 | 第54-57页 |
·注射mRNA 的制备 | 第55页 |
·注射morpholino 的设计与制备 | 第55-57页 |
·显微注射 | 第57页 |
·整胚原位杂交 | 第57-59页 |
·标记探针 | 第57页 |
·胚胎的预处理 | 第57-58页 |
·整胚原位杂交 | 第58-59页 |
·整胚吖啶橙染色 | 第59页 |
·TUNEL 染色 | 第59-60页 |
·磷酸化组蛋白H3 免疫染色 | 第60-61页 |
·整胚免疫荧光 | 第61-62页 |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62-64页 |
·Total R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62页 |
·Real-time PCR | 第62-64页 |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胚胎的细胞周期 | 第64页 |
·用致癌剂进行的肿瘤诱导 | 第64-65页 |
·斑马鱼成鱼的石蜡切片及苏木素/伊红染色 | 第65-66页 |
·斑马鱼的石蜡切片 | 第65页 |
·苏木素/伊红染色 | 第65-66页 |
·荧光素法检测CASPASE 的活性 | 第66页 |
·透射电镜 | 第66-68页 |
第3章 通过TOL2 转座子介导的插入诱变筛选斑马鱼突变体 | 第68-78页 |
·TOL2 转座子载体的大规模注射及饲养 | 第68页 |
·转基因鱼筛选 | 第68-72页 |
·只在母源表达GFP 的转基因鱼家系 | 第70-71页 |
·只在合子期表达GFP 的转基因鱼家系 | 第71页 |
·在母源和合子期均表达GFP 的转基因鱼家系 | 第71-72页 |
·突变体筛选 | 第72-76页 |
·BGS088 突变体 | 第73-74页 |
·EGE084 突变体 | 第74-75页 |
·stac 突变体 | 第75-76页 |
·讨论 | 第76-78页 |
第4章 缺失一种着丝粒蛋白的突变体STAC 的研究 | 第78-99页 |
·BGS055 转基因鱼胚胎的荧光表达谱及其突变体表型 | 第78-80页 |
·STAC 突变体中的CENPH位点被TOL2 转座子插入所破坏 | 第80-83页 |
·CENPH 位点的破坏导致了STAC的突变表型 | 第83-85页 |
·STAC 突变胚胎中存在大范围的细胞凋亡 | 第85-87页 |
·STAC 突变体中内在凋亡通路被激活 | 第87-91页 |
·抑制P53 可以部分挽救STAC的突变表型 | 第91-92页 |
·CENPH的缺失导致了染色体分离异常和细胞分裂停滞在G2/M 期 | 第92-95页 |
·致癌剂诱导作用下STAC杂合体的癌症发生率低于野生型 | 第95-97页 |
·讨论 | 第97-9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