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2 创作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下的前期作品 | 第14-20页 |
·主客体契合和艺术真实的把握 | 第14-15页 |
·表现孤寂意识创造意象和意境 | 第15-17页 |
·主体独特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思维形式 | 第17-18页 |
·创作的自由度 | 第18-20页 |
3 前期作品中创作主体意识形成发挥原因探究 | 第20-32页 |
·社会条件制约 | 第20-24页 |
·早年生活经历和故乡文化背景影响 | 第20-23页 |
·时代背景作用 | 第23-24页 |
·客观文学信息的制约 | 第24-28页 |
·中国古典文化的熏染 | 第24-26页 |
·中西近现代文学的汲取 | 第26-28页 |
·主体本身心理素质制约 | 第28-32页 |
·诗人气质走上文学道路 | 第28-29页 |
·情绪——内倾性格有益创作激发 | 第29-30页 |
·形象思维集大成 | 第30-32页 |
4 创作主体意识被弱化——限制下的后期作品 | 第32-36页 |
·创作主体意识被弱化下的作品简析 | 第32-33页 |
·创作主体意识被限制下的作品简析 | 第33-36页 |
5 1938-1942年何其芳创作主体意识被弱化原因探究 | 第36-41页 |
·延安开放自由的政治文学生态 | 第36-37页 |
·政治功利强,违背文学创作规律 | 第37-38页 |
·艺术自觉与政治功利碰撞,何其芳成为矛盾体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6 1942年后何其芳创作主体意识被限制原因探究 | 第41-46页 |
·《讲话》标志延安文艺指导思想的转变 | 第41-42页 |
·强调文学与阶级和阶级意识有关 | 第42-43页 |
·何其芳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心理原因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7 何其芳现象再辨析 | 第46-55页 |
·思想真的进步是否会使艺术真的退步 | 第46-48页 |
·思想是真的进步或是自认的进步 | 第48-51页 |
·何其芳思想变化的轨迹 | 第48-49页 |
·何其芳对进步了解肤浅 | 第49-51页 |
·单一性政治文化对创作主体意识影响 | 第51-54页 |
·单一性政治文化的建构 | 第51-52页 |
·单一性政治文化与思想大批判的双向互动 | 第52-53页 |
·文学创作转换与党的政策诠释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8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