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女娲神话原型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学术史 | 第9-10页 |
·第二节女娲神话原型对于明清小说创作构思的影响研究 | 第10-11页 |
2 神话原型综述和中国古代神话概要 | 第11-18页 |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神话原型的定义 | 第11页 |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 第11-12页 |
·神话原型批评的特色 | 第12-13页 |
·中国古代神话概要 | 第13-18页 |
·神话定义 | 第13页 |
·神话的种类和分类标准 | 第13-14页 |
·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的区别 | 第14-16页 |
·女娲神话 | 第16-18页 |
3 女娲神话原型的具体内容 | 第18-26页 |
·对于事物本原的思索 | 第18-20页 |
·"人首蛇躯"原型意象的主观唯心观念 | 第18-19页 |
·"化生"原型模式的万物一体整体观念 | 第19页 |
·"伏羲女娲交尾"原型意识的阴阳观念 | 第19-20页 |
·集体性道德的奠基 | 第20-22页 |
·"因置婚姻""作笙簧"原型意识的天人合一观念 | 第20-21页 |
·"女娲补天"原型意识的天人合一观念 | 第21页 |
·"人首蛇躯"原型意象中的宗教意识、性文化 | 第21-22页 |
·太阴文化的肇始 | 第22-26页 |
·"女娲造人"的母性优越性认识 | 第22-23页 |
·"月神"原型意识的弱势化 | 第23-24页 |
·太阴文化的柔性观念 | 第24-26页 |
4 女娲神话原型对明清小说创作构思的影响 | 第26-42页 |
·女娲神话原型对创作构思中作者智能的指导 | 第26-29页 |
·体认和意会 | 第26-27页 |
·深层审美心理和以智力结构为基础的审美个性趣味的契合 | 第27-28页 |
·阴柔优美的情感经验的形成 | 第28-29页 |
·女娲神话原型意识的特点和创作构思 | 第29-32页 |
·象征性 | 第29-30页 |
·重复性 | 第30-31页 |
·集体性 | 第31页 |
·文化变异性 | 第31-32页 |
·女娲神话原型意识的世俗化表现 | 第32-35页 |
·在母题组合中显示的传道主题 | 第32-33页 |
·悲悯情怀的受难主题 | 第33页 |
·神职的降解和个性精神的被同化 | 第33-34页 |
·平衡刚性现实的女性主题 | 第34-35页 |
·女娲神话原型意识在创作构思中的深层表现 | 第35-38页 |
·以"天人合一"为原则的神话隐喻结构 | 第35-37页 |
·对原型意识的实证性演示过程 | 第37-38页 |
·强化主题的有意义线索的设置 | 第38-39页 |
·有意味的形式诱发的审美情感成为线索 | 第38页 |
·代表某种文化含义的符号成为线索 | 第38-39页 |
·主体对客体的投射 | 第39-42页 |
·创作构思的积极浪漫和消极放纵 | 第40-41页 |
·追求崇高到失落的体验 | 第41-42页 |
5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A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