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1. 导论 | 第20-40页 |
·研究背景 | 第20-2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5页 |
·从产业角度对国际产业转移动因的解释 | 第24-30页 |
·从跨国公司角度对国际产业转移动因的解释 | 第30-35页 |
·对现有理论的评价 | 第35页 |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第35-38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35-37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37-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38-40页 |
2. 国际产业转移的演进 | 第40-59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内涵界定 | 第40-43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有定义 | 第40-42页 |
·跨国公司角度的国际产业转移定义 | 第42-43页 |
·二战后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历程 | 第43-44页 |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 | 第44-49页 |
·制度条件: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 第45-48页 |
·技术条件: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 | 第48-49页 |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 | 第49-55页 |
·价值链环节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客体 | 第49-51页 |
·被转移产业的整体层次不断提高 | 第51-52页 |
·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 第52-53页 |
·国际产业转移流向多元化 | 第53-54页 |
·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化 | 第54-55页 |
·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3. 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 | 第59-105页 |
·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 | 第59-66页 |
·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 第59-63页 |
·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动机演变 | 第63-66页 |
·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及其意义 | 第66-83页 |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及其外在体现 | 第66-75页 |
·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分析 | 第75-83页 |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实证分析 | 第83-104页 |
·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 第83-88页 |
·日本制造业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 第88-94页 |
·韩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 第94-98页 |
·印度制造业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 第98-103页 |
·美、日、韩、印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4. 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实现途径:矩阵型分工 | 第105-133页 |
·矩阵型分工的涵义和形成 | 第105-114页 |
·矩阵型分工的涵义 | 第105-112页 |
·矩阵型分工与微笑曲线的关系 | 第112-114页 |
·矩阵型分工的决定因素 | 第114-124页 |
·要素成本 | 第114-120页 |
·制度成本 | 第120-124页 |
·矩阵型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 第124-131页 |
·国际产业转移、矩阵型分工和竞争优势最大化的互动关系 | 第124-128页 |
·矩阵型分工中的价值链治理 | 第128-131页 |
·小结 | 第131-133页 |
5. 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应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路径 | 第133-166页 |
·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发展概况与国际竞争力 | 第133-153页 |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 第133-135页 |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135-149页 |
·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整体现状 | 第149-153页 |
·基于差异化优势寻求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路径 | 第153-165页 |
·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 第153-155页 |
·逆向国际产业转移的均衡分析 | 第155-156页 |
·中国制造业企业逆向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 第156-161页 |
·基于竞争优势最大化的中国制造业升级对策分析 | 第161-165页 |
·小结 | 第165-1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66-169页 |
·主要结论 | 第166-167页 |
·研究展望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9页 |
附录1 1980年以来中国各类工业制成品分类出口金额 | 第179-180页 |
附录2 1999年以来部分工业制成品的中国和世界出口额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