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状钛铌酸盐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绪论第13-25页
    1.1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光催化技术研究第14-17页
        1.2.1光催化性能影响因素第14-15页
        1.2.2光催化技术机理第15-17页
    1.3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种类第17-19页
        1.3.1单一半导体光催化剂第17页
        1.3.2半导体复合异质结催化剂第17-19页
    1.4钛铌酸盐材料第19-23页
        1.4.1钛铌酸盐材料的组成第19-20页
        1.4.2钛铌酸盐的制备方法第20-21页
        1.4.3钛铌酸盐光催剂常见的改性方法第21-23页
    1.5本课题所研究内容目的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实验第25-29页
    2.1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第25-26页
        2.1.1实验试剂第25页
        2.1.2主要实验仪器第25-26页
    2.2光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表征第26页
    2.3光电化学测试第26-27页
    2.4光催化性能测试第27-29页
        2.4.1污染物的选择第27页
        2.4.2光催化降解性能的测试第27-28页
        2.4.3循环性能第28页
        2.4.4自由基捕获实验第28-29页
第三章N掺杂K3Ti5NbO14@TiO2核壳结构复合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29-39页
    3.1引言第29-30页
    3.2实验第30页
        3.2.1K3Ti5NbO14前驱体的制备第30页
        3.2.2K3Ti5NbO14@TiO2(TNT)的制备第30页
        3.2.3N掺杂K3Ti5NbO14@TiO2(NTN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0页
    3.3结果和讨论第30-38页
        3.3.1XRD分析第30-31页
        3.3.2形貌分析第31-33页
        3.3.3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33-34页
        3.3.4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第34-35页
        3.3.5光催化性能分析第35-36页
        3.3.6光电流测试第36-37页
        3.3.7光催化机理分析第37-38页
    3.4结论第38-39页
第四章一种S掺杂钛铌酸盐核-壳异质结构的制备和光降解性能研究第39-52页
    4.1引言第39-40页
    4.2实验第40-41页
        4.2.1K3Ti5NbO14的制备第40页
        4.2.2K3Ti5NbO14@TiO2的制备(TNTx)第40页
        4.2.3N-K3Ti5NbO14@TiO2的制备第40-41页
    4.3结果讨论第41-51页
        4.3.1形貌分析第41-43页
        4.3.2XRD分析第43-44页
        4.3.3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44-45页
        4.3.4XPS分析第45-46页
        4.3.5光催化活性测试第46-48页
        4.3.6电化学和荧光光谱分析第48-49页
        4.3.7光催化机理第49-51页
    4.4结论第51-52页
第五章层状钛铌酸盐纳米片/氯化氧铋纳米片复合异质结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2-63页
    5.1引言第52-53页
    5.2.实验第53-54页
        5.2.1CsTi2NbO7前驱体制备第53页
        5.2.2H+Ti2NbO7-(HTN)纳米片的合成第53页
        5.2.32D-2DH+Ti2NbO7-/BiOCl异质结构的合成第53-54页
    5.3结果与讨论第54-62页
        5.3.1形貌分析第54-55页
        5.3.2XRD分析第55页
        5.3.3XPS分析第55-56页
        5.3.4FTIR和DRS分析第56-58页
        5.3.5光电性能分析第58-59页
        5.3.6光催化性能分析第59-60页
        5.3.7光催化机理分析第60-62页
    5.4结论第62-63页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结论第63-64页
    6.2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多钒酸盐杂化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下一篇:“流动域”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可调制串联催化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