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26页 |
1.1引言 | 第10-11页 |
1.2CO2的转化与利用 | 第11-12页 |
1.3CO2电化学还原反应概述 | 第12-16页 |
1.3.1CO2电化学还原反应的原理 | 第12-13页 |
1.3.2CO2电化学还原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13-15页 |
1.3.2.1起始电位 | 第13页 |
1.3.2.2法拉第效率 | 第13-14页 |
1.3.2.3电流密度 | 第14页 |
1.3.2.4塔菲尔斜率 | 第14-15页 |
1.3.3CO2电化学还原反应的优势以及挑战 | 第15-16页 |
1.4CO2电化学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4.1金属催化剂 | 第16-19页 |
1.4.2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9-20页 |
1.4.3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 第20-21页 |
1.4.4碳基催化剂 | 第21-24页 |
1.5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1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24-25页 |
1.5.2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镍氮共掺杂的XC-72电化学还原CO2性能研究 | 第26-41页 |
2.1引言 | 第26-27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1.1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2.1.2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2实验步骤 | 第28页 |
2.2.2.1氧化炭黑的制备 | 第28页 |
2.2.2.2Ni/N-C的制备 | 第28页 |
2.2.3材料表征方法 | 第28-29页 |
2.2.3.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8-29页 |
2.2.3.2X射线衍射(XRD) | 第29页 |
2.2.3.3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9页 |
2.2.3.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 第29页 |
2.2.4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2.2.4.1用玻碳电极(GCE)测定CO2还原电化学活性 | 第29-30页 |
2.2.4.2用气体扩散电极(GDE)测定CO2还原电化学活性 | 第30-31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2.3.1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31页 |
2.3.2Ni/N-C的表征 | 第31-33页 |
2.3.3CO2还原电化学活性测试 | 第33-40页 |
2.4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镍氮共掺杂的碳气凝胶电化学还原CO2性能研究 | 第41-56页 |
3.1引言 | 第41-42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2-48页 |
3.2.1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3.2.1.1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3.2.1.2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2.2实验步骤 | 第43-45页 |
3.2.2.1多聚糖的制备 | 第43-44页 |
3.2.2.2四苯基卟啉镍(NiTPP)的制备 | 第44-45页 |
3.2.2.3NiTPP/N-G-750的制备 | 第45页 |
3.2.3材料表征方法 | 第45-46页 |
3.2.3.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5-46页 |
3.2.3.2X射线衍射(XRD) | 第46页 |
3.2.3.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 第46页 |
3.2.3.4比表面积 | 第46页 |
3.2.4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6-48页 |
3.2.4.1用玻碳电极(GCE)测定CO2还原电化学活性 | 第46-47页 |
3.2.4.2用气体扩散电极(GDE)测定CO2还原电化学活性 | 第47-48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3.3.1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48-49页 |
3.3.2NiTPP/N-G-750的表征 | 第49-50页 |
3.3.3CO2还原电化学活性测试 | 第50-55页 |
3.4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总结及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