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前言 | 第10-37页 |
1.1基于信号放大的多种超灵敏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10-21页 |
1.1.1外切酶辅助的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10-14页 |
1.1.2DNA酶辅助的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14-15页 |
1.1.3DNA步行器辅助的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15-18页 |
1.1.4比率法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18-21页 |
1.2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 第21-24页 |
1.2.1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概述 | 第21页 |
1.2.2DNA探针固定方法 | 第21-23页 |
1.2.2.1吸附结合法 | 第22页 |
1.2.2.2共价固定法 | 第22页 |
1.2.2.3自组装法 | 第22-23页 |
1.2.2.4化学免疫法 | 第23页 |
1.2.3电化学检测技术 | 第23-24页 |
1.2.3.1循环伏安法 | 第23页 |
1.2.3.2交流阻抗法 | 第23-24页 |
1.2.3.3差分脉冲伏安法 | 第24页 |
1.3外泌体 | 第24-34页 |
1.3.1外泌体简介 | 第24-25页 |
1.3.2外泌体的发展史 | 第25-26页 |
1.3.3外泌体的组成成分 | 第26-27页 |
1.3.4外泌体的分离方式 | 第27-29页 |
1.3.4.1超速离心法 | 第27页 |
1.3.4.2试剂盒提取法 | 第27-28页 |
1.3.4.3超滤离心法 | 第28页 |
1.3.4.4体积排阻层析分离法 | 第28页 |
1.3.4.5PEG沉淀法 | 第28-29页 |
1.3.4.6磁珠免疫法 | 第29页 |
1.3.5外泌体的表征及检测方法 | 第29-33页 |
1.3.5.1外泌体的主要表征方式 | 第29-30页 |
1.3.5.2外泌体的主要检测方法 | 第30-33页 |
1.3.6外泌体的应用 | 第33-34页 |
1.3.6.1外泌体作为早期癌症检测的新生物标志物 | 第33页 |
1.3.6.2外泌体作为纳米载体进行药物递送和癌症治疗 | 第33-34页 |
1.4主要外泌体表面标志物 | 第34-35页 |
1.4.1CD63 | 第34-35页 |
1.4.2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 | 第35页 |
1.5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外切酶作用下电化学检测DNA | 第37-47页 |
2.1引言 | 第37页 |
2.2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2.2.1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2.2.2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2.2.2.1配制10mMPBS(pH=7.4)缓冲溶液 | 第38页 |
2.2.2.2配制Tris-HCl(10mM,pH=7.4)缓冲溶液 | 第38页 |
2.2.2.3电极预处理 | 第38页 |
2.2.2.4hDNA预处理 | 第38-39页 |
2.2.2.5组装金电极并对tDNA进行电化学检测 | 第39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2.3.1实验原理 | 第39-40页 |
2.3.2实验可行性分析 | 第40-41页 |
2.3.3电极修饰的表征 | 第41-43页 |
2.3.4实验条件优化 | 第43-44页 |
2.3.5对tDNA的灵敏度检测 | 第44-45页 |
2.3.6复杂体系检测 | 第45-46页 |
2.4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目标触发三维DNA步行器和核酸外切酶Ⅲ辅助的电化学比率生物传感器对外泌体超灵敏检测 | 第47-70页 |
3.1引言 | 第47-48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8-54页 |
3.2.1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3.2.2实验步骤 | 第49-54页 |
3.2.2.1细胞培养所需溶液配制 | 第49-50页 |
3.2.2.2细胞培养具体步骤 | 第50-51页 |
3.2.2.3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 | 第51页 |
3.2.2.4人血浆中分离外泌体 | 第51页 |
3.2.2.5外泌体透射电镜 | 第51-52页 |
3.2.2.6外泌体的免疫蛋白印记 | 第52页 |
3.2.2.7生物素链与链霉亲和素修饰磁珠的偶联 | 第52-53页 |
3.2.2.8DNA步行器的制备 | 第53页 |
3.2.2.9验证目标触发的DNA酶步行器 | 第53页 |
3.2.2.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 | 第53页 |
3.2.2.11电化学检测 | 第53-54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54-69页 |
3.3.1实验原理 | 第54-56页 |
3.3.2外泌体的表征 | 第56-57页 |
3.3.3实验可行性验证 | 第57-61页 |
3.3.3.1DNA与磁珠的特异性识别验证 | 第57-58页 |
3.3.3.2目标触发DNA酶步行器的可行性验证 | 第58-59页 |
3.3.3.3电化学比率法的可行性验证 | 第59-61页 |
3.3.4电极修饰的表征 | 第61-62页 |
3.3.5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2-64页 |
3.3.6MCF-7细胞分泌外泌体的检测 | 第64-66页 |
3.3.7传感器选择性检测 | 第66-68页 |
3.3.8复杂生物样品中外泌体的检测 | 第68-69页 |
3.4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