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导言 | 第7-17页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7-9页 |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 第7-8页 |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内容 | 第17-24页 |
2.1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的界定 | 第17页 |
2.2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建构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7-20页 |
2.2.1 男尊女卑的经济文化背景 | 第17-18页 |
2.2.2 男权社会维护封建等级统治的政治需要 | 第18-19页 |
2.2.3 角色固化与自我身份认同 | 第19-20页 |
2.3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的内容 | 第20-24页 |
2.3.1 三从四德的统治要求 | 第20-21页 |
2.3.2 孝老敬亲的家庭要求 | 第21-22页 |
2.3.3 妇容、妇工的个人道德要求 | 第22-24页 |
3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的社会建构历史、方式与价值 | 第24-35页 |
3.1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的建构历史过程 | 第24-26页 |
3.1.1 早期的“男尊女卑” | 第24页 |
3.1.2 两汉时期的“三纲五常” | 第24-25页 |
3.1.3 唐宋时期的“贞洁”、“忠孝” | 第25页 |
3.1.4 明清时期的“烈女”事迹 | 第25-26页 |
3.2 中国传统女德社会建构的方式 | 第26-29页 |
3.2.1 经典引导——女诫、女训和女四书 | 第26页 |
3.2.2 国家提倡——女子贞洁牌坊等榜样示范作用 | 第26-27页 |
3.2.3 家庭驯化——塑造无我的品格基础 | 第27-28页 |
3.2.4 媒介塑造——《琵琶记》等戏曲作品的传播效应 | 第28-29页 |
3.3 中国传统女德的时代价值与历史局限性 | 第29-35页 |
3.3.1 时代价值 | 第29-32页 |
3.3.2 历史局限性 | 第32-35页 |
4 当前我国女性道德现状 | 第35-41页 |
4.1 优良传统女德思想根深蒂固 | 第35-37页 |
4.2 女性权利意识、自主意识逐步觉醒带来道德认知的转变 | 第37-38页 |
4.3 部分女性道德失范现象 | 第38-41页 |
5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建构的当代思考 | 第41-46页 |
5.1 传统女性道德建构内容的现实审视 | 第41页 |
5.2 传统女性道德建构方式的现代启示 | 第41-46页 |
5.2.1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 | 第41-43页 |
5.2.2 学校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 第43-44页 |
5.2.3 媒介道德榜样塑造引导个体道德践行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