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2.1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慎独”思想的滥觞 | 第19-28页 |
第一节 “慎独”的本字本义 | 第19-23页 |
1.1 “慎”义之发展 | 第19-22页 |
1.2 “独”义之延伸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慎独”思想的理论起点 | 第23-28页 |
2.1 时间起点:经传的成书顺序 | 第24-25页 |
2.2 理论支点:天人关系与身心关系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慎独思想的核心内涵 | 第28-44页 |
第一节 慎独思想的本质目标 | 第28-36页 |
1.1 入德 | 第28-30页 |
1.2 诚己 | 第30-32页 |
1.3 守道 | 第32-34页 |
1.4 顺命(安心)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慎独思想的践行方式 | 第36-44页 |
2.1 尊礼与省礼 | 第36-38页 |
2.2 “反身而诚”与“不远复” | 第38-40页 |
2.3 涵养与行义 | 第40-44页 |
第四章 慎独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44-55页 |
第一节 慎独的特性要求 | 第44-50页 |
1.1 求善要彻底 | 第44-46页 |
1.2 慎独有一个进阶的过程 | 第46-48页 |
1.3 慎独要求极强的自主意识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慎独思想的伦理价值 | 第50-55页 |
2.1 激发道德情感,以提升人们的道德自觉 | 第50-51页 |
2.2 包含两重逻辑,助力诚心与行义的统一 | 第51-52页 |
2.3 揭露面子文化本质,有益于维系真诚的交往关系 | 第52-53页 |
2.4 直击复杂的人性,发扬至诚至善的终极关怀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书目 | 第56-60页 |
后记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