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群体诉讼制度概述 | 第10-18页 |
·对群体性诉讼含义的界定 | 第10-11页 |
·群体性诉讼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沿革 | 第11-13页 |
·群体性诉讼的产生背景 | 第11页 |
·群体性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11-13页 |
·群体诉讼制度的特征 | 第13-15页 |
·群体的拟制性 | 第13-14页 |
·群体人数的众多性 | 第14页 |
·对传统民事诉讼原理的变革性 | 第14-15页 |
·群体诉讼的功能 | 第15-18页 |
·提高诉讼效率功能 | 第15-16页 |
·社会秩序维护和修复功能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外群体诉讼制度考察与比较 | 第18-26页 |
·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 | 第18-21页 |
·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演进 | 第18-19页 |
·美国现行集团诉讼制度评价 | 第19-21页 |
·德国团体诉讼制度 | 第21-23页 |
·德国团体诉讼制度概述 | 第21-22页 |
·德国团体诉讼制度评价 | 第22-23页 |
·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 | 第23-25页 |
·选定当事人制度的产生及构成要件 | 第23-24页 |
·对选定当事人制度的评价 | 第24-25页 |
·比较法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与国外群体诉讼制度的比较 | 第26-38页 |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背景及现状 | 第26页 |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26-28页 |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对于当事人的规定 | 第26-27页 |
·法院对代表人诉讼的职能化管理 | 第27-28页 |
·关于公告和执行问题的规定 | 第28页 |
·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和国外相关制度的对比研究 | 第28-30页 |
·我国的代表人诉讼与美国集团诉讼制度比较研究 | 第28-29页 |
·我国的代表人诉讼与日本选定当事人制度的比较 | 第29-30页 |
·我国的代表人诉讼与德国团体诉讼制度的比较 | 第30页 |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优势和不足 | 第30-38页 |
·优势所在 | 第30-32页 |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32-38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群体诉讼制度的设想 | 第38-42页 |
·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 | 第38页 |
·从立法上对代表人诉讼制度进行完善 | 第38-40页 |
·赋予诉讼代表人更多的权利 | 第38-39页 |
·对代表人应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提高代表人的积极性 | 第39页 |
·扩大适用范围 | 第39页 |
·借鉴美国集团诉讼相关制度 | 第39-40页 |
·借鉴德国的团体诉讼制度 | 第40-42页 |
·我国社团具有承担团体诉讼的能力 | 第40-41页 |
·稳步推进,对个别团体赋予诉权进行示范性试验 | 第41页 |
·严格限制,立足于补充地位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