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长期健康监测系统集成与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桥梁长期健康监测系统概述 | 第12-14页 |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长期桥梁健康监测中的重要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光纤光栅在桥梁健康监测的研究与应用发展 | 第16-18页 |
·高性能计算集群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本文工作内容和主要创新 | 第19-20页 |
第2章 桥梁健康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研究 | 第20-41页 |
·波分复用原理 | 第20-21页 |
·桥梁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网络 | 第21-36页 |
·桥梁应用的光纤光栅传感器 | 第22-28页 |
·传感器在桥梁的布设设计 | 第28-30页 |
·光纤光栅传感网络设计 | 第30-35页 |
·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特点 | 第35-36页 |
·武汉长江二桥光纤传感网络 | 第36-40页 |
·光纤光栅传感器路由 | 第36-39页 |
·光纤传感网络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光纤光栅传感信号采集软件设计研究 | 第41-53页 |
·系统组成及功能 | 第41-42页 |
·采集软件设计 | 第42-48页 |
·多通道光纤光栅监测采集 | 第43页 |
·多线程技术 | 第43页 |
·详细设计 | 第43-46页 |
·报警设计 | 第46页 |
·异常数据预处理 | 第46-48页 |
·数据存储 | 第48-50页 |
·波长与物理量 | 第48-49页 |
·存储频率 | 第49-50页 |
·无线通信与传输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基于光纤传感网络的系统集成研究 | 第53-73页 |
·系统集成平台 | 第53-54页 |
·监测内容 | 第54-57页 |
·荷载监测 | 第56页 |
·结构响应监测 | 第56-57页 |
·系统集成原则 | 第57-58页 |
·系统同步原理 | 第58-61页 |
·网络时钟同步 | 第58-59页 |
·脉冲对时 | 第59-61页 |
·系统网络平台集成设计 | 第61-72页 |
·光纤光栅传感网络 | 第61页 |
·分布式采集结构 | 第61-64页 |
·高性能计算环境 | 第64-67页 |
·高效能存储架构 | 第67-69页 |
·采集与网络同步 | 第69-70页 |
·网络传输及布线 | 第70-71页 |
·系统自诊断功能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桥梁健康监测软件集成研究 | 第73-110页 |
·软件设计分析 | 第73-79页 |
·软件结构 | 第73-74页 |
·软件流程 | 第74-75页 |
·模块设计 | 第75-78页 |
·系统架构特点 | 第78-79页 |
·软件功能设计 | 第79-95页 |
·实时在线采集系统 | 第80-89页 |
·实时预警报警系统 | 第89-91页 |
·可视化仿真交互系统 | 第91-93页 |
·安全健康分析评估系统 | 第93-94页 |
·专家管理系统 | 第94页 |
·系统维护与配置 | 第94-95页 |
·软件接口设计 | 第95-97页 |
·软件子系统接口 | 第96页 |
·系统外部访问接口 | 第96-97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97-106页 |
·数据库访问技术概述 | 第98-101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101-103页 |
·数据库访问的控制 | 第103页 |
·数据备份 | 第103-106页 |
·数据库接口 | 第106页 |
·模块设计问题 | 第106-109页 |
·重载车集成识别 | 第106页 |
·信号的滤波处理 | 第106-108页 |
·系统在线数据分析能力 | 第108页 |
·系统安全性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6章 武汉长江二桥长期健康监测系统 | 第110-122页 |
·武汉长江二桥概况 | 第110-111页 |
·系统监测范围 | 第111-112页 |
·系统组成结构 | 第112-115页 |
·斜拉桥传感器布设 | 第112-114页 |
·网络结构 | 第114-115页 |
·主体软件设计 | 第115-118页 |
·系统模块流程 | 第115-116页 |
·软件设计功能 | 第116-118页 |
·数据表结构 | 第118页 |
·软件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3页 |
·论文结论 | 第122页 |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工程项目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