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 | 第9-12页 |
·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 | 第9-11页 |
·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 | 第9页 |
·基因型 | 第9-10页 |
·培养条件 | 第10-11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11-12页 |
·PEG-高PH 高Ca~(2+)法 | 第11页 |
·电融合法 | 第11-12页 |
·杂种的筛选 | 第12页 |
·原生质体融合在生产上的应用 | 第12页 |
·结语 | 第12-14页 |
2 甘蓝型油菜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 第14-24页 |
·引言 | 第1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4-15页 |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实验方法 | 第14-15页 |
·中双6 号无菌苗的培育 | 第14页 |
·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 | 第14-15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15页 |
·植株再生 | 第1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23页 |
·萌发条件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15页 |
·苗龄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不同材料原生质体分裂能力 | 第16-17页 |
·酶浓度对中双6 号子叶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两种纯化方法对原生质体纯化效果的影响 | 第18-19页 |
·固液结合培养法与固体包埋培养法两种培养方式对原生质体的影响 | 第19-20页 |
·原生质体培养条件 | 第20-23页 |
·AgNO3 对诱导芽的影响 | 第2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23-24页 |
3 新疆野生油菜真叶原生质体分离及对培养条件的探索 | 第24-28页 |
·引言 | 第2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新疆野生油菜无菌苗的培育 | 第24页 |
·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 | 第24页 |
·原生质体清洗 | 第24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24-25页 |
·植株再生 | 第2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酶解之前4℃处理叶片对新疆野生油菜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25页 |
·子叶与真叶原生质体 | 第25-26页 |
·原生质体分离、培养条件 | 第26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26-28页 |
4 甘蓝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原生质体融合培养研究 | 第28-33页 |
·引言 | 第28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无菌苗的培育 | 第29页 |
·原生质体分离与纯化 | 第29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29页 |
·融合原生质体培养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PEG 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频率的影响 | 第30页 |
·两个品种原生质体密度对融合频率的影响 | 第30页 |
·融合后原生质体的分裂能力 | 第30-31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1-33页 |
5 新疆野生油菜无菌苗的无性繁殖研究 | 第33-37页 |
·引言 | 第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材料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4页 |
·无菌苗培养技术 | 第33页 |
·无菌苗移栽技术 | 第33页 |
·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不同部位茎段生根能力 | 第34页 |
·扦插培养基 | 第34页 |
·试管苗适宜移栽的形态指标 | 第34-35页 |
·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5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缩略词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8页 |
英文摘要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