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导论 | 第14-32页 |
一、 选题的缘起 | 第14-15页 |
二、 本选题的学术史回顾 | 第15-26页 |
三、 论文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 | 第26-32页 |
第一章 政策背景:延续与变革 | 第32-70页 |
第一节 前尼克松时期美国的欧洲安全政策 | 第32-42页 |
一、美国核垄断时期(1945—1949) | 第32-35页 |
二、美国处于优势时期(1949—1962) | 第35-38页 |
三、美苏均势逐步形成(1962—1969) | 第38-42页 |
第二节 尼克松主义的出台 | 第42-58页 |
一、目标与力量的矛盾 | 第42-48页 |
二、缓和与冲突并存 | 第48-51页 |
三、从霸主到核心的转变 | 第51-58页 |
第三节 领导还是合作:尼克松政府对欧洲政策的调整 | 第58-70页 |
一、变化中的美欧关系 | 第58-61页 |
二、苏联与东欧因素 | 第61-64页 |
三、构建美欧关系新蓝图 | 第64-70页 |
第二章 尼克松政府欧洲安全政策的定位 | 第70-102页 |
第一节 现状与问题: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 | 第70-79页 |
一、美国与北约 | 第71-74页 |
二、核威慑与常规力量 | 第74-76页 |
三、争论与压力 | 第76-79页 |
第二节 尼克松政府欧洲安全政策的目标 | 第79-89页 |
一、防御与缓和 | 第79-82页 |
二、稳定的威慑 | 第82-85页 |
三、美欧共同防御与防务分担 | 第85-89页 |
第三节 尼克松政府欧洲安全政策的着力点 | 第89-102页 |
一、美苏缓和与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 第89-95页 |
二、四国柏林协定 | 第95-99页 |
三、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和中欧均衡裁军谈判 | 第99-102页 |
第三章 尼克松政府与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SCE) | 第102-136页 |
第一节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酝酿 | 第102-108页 |
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倡议的提出 | 第102-104页 |
二、苏联积极推进及其目的分析 | 第104-105页 |
三、美国与欧洲国家对欧安会的态度分歧 | 第105-108页 |
第二节 尼克松政府对欧安会的立场 | 第108-117页 |
一、召开会议的先决条件 | 第109-110页 |
二、效果预期与目标确定 | 第110-111页 |
三、放缓进程控制节奏 | 第111-113页 |
四、议程安排与议题设置 | 第113-117页 |
第三节 政策的制定与推行 | 第117-123页 |
一、“官僚政治的压路机”——政府内部的分工与协调 | 第117-118页 |
二、两大集团的抗衡 | 第118-121页 |
三、盟友的意见与美国的应对 | 第121-123页 |
第四节 会议的召开与效果 | 第123-136页 |
一、赫尔辛基筹备会议 | 第123-124页 |
二、召开:“往三个篮子里装鸡蛋” | 第124-130页 |
三、最后文件的出台与特点 | 第130-131页 |
四、欧安会的效果及意义 | 第131-136页 |
第四章 尼克松政府与中欧共同均衡裁军(MBFR) | 第136-172页 |
第一节 中欧均衡裁军的背景 | 第136-140页 |
一、冷战时期美苏军控与裁军机制的建立 | 第136-139页 |
二、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常规力量的变化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尼克松政府对MBFR 的提出与推进 | 第140-152页 |
一、美国提出均衡裁军的原因 | 第140-143页 |
二、深入研究与审慎推进 | 第143-144页 |
三、安抚团结盟友 | 第144-149页 |
四、与苏联斡旋 | 第149-152页 |
第三节 “均衡”与“对等”之争 | 第152-167页 |
一、会议的目标与原则 | 第152-159页 |
二、裁军地域的界定 | 第159-162页 |
三、裁军的武力类型与裁减比例 | 第162-165页 |
四、裁军时间表和互信与确认措施 | 第165-167页 |
第四节 效果与意义 | 第167-172页 |
一、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 第167-168页 |
二、谈判无果而终的主要原因 | 第168-170页 |
三、中欧均衡裁军谈判的意义 | 第170-172页 |
第五章 尼克松欧洲安全政策的评价与思考 | 第172-204页 |
第一节 政策特点与效果分析 | 第172-188页 |
一、尼克松缓和政策的整体评价 | 第172-175页 |
二、尼克松政府欧洲安全政策的特点与目标实现 | 第175-181页 |
三、影响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81-188页 |
第二节 理论解读与思考 | 第188-195页 |
一、复杂的相互依赖——新自由主义视角 | 第188-191页 |
二、冲突与合作——建构主义视角 | 第191-193页 |
三、难以平等的伙伴——从联盟理论看美欧关系 | 第193-195页 |
第三节 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 第195-204页 |
一、欧洲安全与世界格局 | 第195-197页 |
二、世界一体化与多极化趋势中的尼克松外交 | 第197-200页 |
三、对中国外交的启示 | 第200-204页 |
结语 | 第204-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24页 |
后记 | 第224-2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第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