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前言 | 第16-19页 |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2.3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1.3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图 | 第21-23页 |
1.3.1 创新点 | 第21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聚磷菌的筛选 | 第23-39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24-25页 |
2.2.2 接种污泥与试验用水 | 第25-26页 |
2.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6页 |
2.2.4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2.5 培养基及溶液 | 第26-27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3.1 污泥驯化及聚磷菌的富集 | 第27页 |
2.3.2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27-28页 |
2.3.3 染色筛选 | 第28-29页 |
2.3.4 菌株除磷性能测试 | 第29页 |
2.3.5 聚磷菌株的鉴定 | 第29-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2.4.1 SBR系统除磷效果分析 | 第31-32页 |
2.4.2 聚磷菌的筛选结果 | 第32-34页 |
2.4.3 菌株鉴定结果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碳源调控辅酶Ⅰ对聚磷菌胞内多聚物代谢的影响 | 第39-60页 |
3.1 前言 | 第39-40页 |
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3.2.1 供试菌种 | 第40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3.2.3 试验试剂 | 第41-42页 |
3.2.4 培养基 | 第42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2-48页 |
3.3.1 不同碳源ZWC-8菌株的聚磷试验 | 第42-43页 |
3.3.2 不同碳源菌株ZWC-8菌体生物量、培养液pH的测定 | 第43页 |
3.3.3 微生物胞内NAD(H)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3.3.4 菌株胞内聚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44-47页 |
3.3.5 培养液上清液总磷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9页 |
3.4.1 不同碳源菌株ZWC-8生长曲线 | 第48-49页 |
3.4.2 不同碳源培养液pH值变化情况 | 第49页 |
3.4.3 不同碳源上清液总磷变化情况 | 第49-51页 |
3.4.4 不同碳源菌株胞内NADH、NAD~+含量比较 | 第51-53页 |
3.4.5 聚磷菌胞内多聚物的形成转化规律研究 | 第53-54页 |
3.4.6 不同碳源菌株胞内多聚物含量比较 | 第54-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烟酸调控辅酶Ⅰ对聚磷菌胞内多聚物代谢的影响 | 第60-75页 |
4.1 前言 | 第60-61页 |
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61-63页 |
4.2.1 供试菌种 | 第61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61页 |
4.2.3 试验试剂 | 第61-62页 |
4.2.4 培养基 | 第62-63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4.3.1 不同浓度烟酸ZWC-8菌株的聚磷试验 | 第63页 |
4.3.2 不同浓度烟酸菌体生物量、培养液pH的测定 | 第63页 |
4.3.3 微生物胞内NAD(H)含量的测定 | 第63-64页 |
4.3.4 菌株胞内聚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4.3.5 培养液上清液总磷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4-74页 |
4.4.1 烟酸对菌株ZWC-8生长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2 培养液pH值变化情况 | 第65-66页 |
4.4.3 不同浓度烟酸上清液总磷变化情况 | 第66-67页 |
4.4.4 不同浓度烟酸菌株胞内NADH、NAD~+含量比较 | 第67-69页 |
4.4.5 不同浓度烟酸菌株胞内多聚物含量比较 | 第69-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