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1 我国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7页 |
1.1.2 景观水体污染形成原因及危害 | 第17-18页 |
1.2 景观水体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1 景观水体物理化学方法 | 第18页 |
1.2.2 景观水体生物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1.2.3 微生物在景观水处理中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 生物栅修复技术 | 第20-21页 |
1.3.1 生物栅的组成 | 第20-21页 |
1.3.2 生物栅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4 项目概况 | 第21-24页 |
1.4.1 区域范围 | 第21-22页 |
1.4.2 依托项目 | 第22页 |
1.4.3 水体现状 | 第22-23页 |
1.4.4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1.6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4-25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31页 |
2.1.1 生物栅小试装置试验研究 | 第26-30页 |
2.1.2 生物栅中试装置试验研究 | 第30-3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1-35页 |
2.2.1 生物栅小试装置试验 | 第31-33页 |
2.2.2 生物栅中试装置试验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生物栅技术对景观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 | 第35-4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3.2.1 植物生长状态 | 第35-36页 |
3.2.2 进水水质 | 第36页 |
3.2.3 试验组对CODCr的去除效果 | 第36-38页 |
3.2.4 试验组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38-39页 |
3.2.5 试验组对TN的去除效果 | 第39-41页 |
3.2.6 试验组对氨氮(NH_3-H)的去除效果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生物栅对篆池河来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 第44-57页 |
4.1 生物栅中试的启动 | 第44页 |
4.2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4.3 中试工程现状 | 第44-46页 |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4.4.1 对CODCr的净化效果 | 第46-48页 |
4.4.2 对TP的净化效果 | 第48-51页 |
4.4.3 对TN的净化效果 | 第51-53页 |
4.4.4 对氨氮(NH_3-H)的净化效果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填料与根系微生物多样性试验研究 | 第57-72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5.2 研究流程及方法 | 第57-58页 |
5.2.1 研究流程 | 第57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5.3 生物栅系统填料、根系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58-66页 |
5.3.1 微生物组样本的OTU划分分析 | 第58-63页 |
5.3.2 两组生物栅池根系、填料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63-65页 |
5.3.3 两组生物栅池根系、填料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 第65-66页 |
5.4 填料与根系中微生物分类组成分析 | 第66-70页 |
5.4.1 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统计 | 第66-68页 |
5.4.2 样本微生物在门、纲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分析 | 第68-70页 |
5.5 菌群代谢功能的预测 | 第70-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