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半夏繁殖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 半夏属植物种类及半夏 | 第12页 |
1.2 半夏的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1.3 半夏的繁殖方式 | 第13-14页 |
1.3.1 无性生殖 | 第13-14页 |
1.3.2 种子繁殖 | 第14页 |
2.珠芽发育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2.1 珠芽形态发育过程的观察 | 第15页 |
2.2 珠芽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 第15-16页 |
2.2.1 块茎型珠芽解剖学研究 | 第15-16页 |
2.2.2 鳞茎型珠芽的解剖学研究 | 第16页 |
2.3 珠芽的生理研究 | 第16-18页 |
2.3.1 植物激素对珠芽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2 营养物质在珠芽形成中作用 | 第17页 |
2.3.3 矿质元素对珠芽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4 环境条件对珠芽的影响 | 第18页 |
2.4 珠芽发育的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3.PEBP基因家族成员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 | 第19-23页 |
3.1 FT-like亚家族基因成员及其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3.2 TFL1-like亚家族基因成员及其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3.3 MFT-like亚家族基因成员及其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4.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5.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25-30页 |
1.材料 | 第25页 |
2.方法 | 第25-26页 |
2.1 TotalRNA的提取和文库的构建 | 第25页 |
2.2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加工、组装和注释 | 第25-26页 |
2.3 表达谱测序数据的加工、组装和注释 | 第26页 |
2.4 差异基因筛选及分类 | 第26页 |
3.结果 | 第26-29页 |
3.1 转录组和表达谱测序结果 | 第26-27页 |
3.2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 第27页 |
3.3 差异基因进行分类整理 | 第27页 |
3.4 PEBP家族成员筛选 | 第27-29页 |
4.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PEBP基因家族成员全长克隆 | 第30-50页 |
1.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1.2 实验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30-31页 |
1.3 试验主要仪器 | 第31页 |
1.4 培养基配制 | 第31-32页 |
1.4.1 氨苄青霉素溶液的配制 | 第31页 |
1.4.2 LB固体培养基的配制 | 第31页 |
1.4.3 LB液体培养基的配制 | 第31-32页 |
1.5 克隆全长的基因ID号及其引物 | 第32-33页 |
2.实验方法 | 第33-41页 |
2.1 半夏叶片TotalRNA提取及检测 | 第33-34页 |
2.1.1 准备事项 | 第33页 |
2.1.2 Total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2.1.3 RNA质量检测 | 第34页 |
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4-35页 |
2.3 目的基因3’RACE | 第35-37页 |
2.4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7页 |
2.5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37-39页 |
2.5.1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细胞 | 第38页 |
2.5.2 菌落鉴定 | 第38-39页 |
2.5.3 目标基因3’RACE序列处理 | 第39页 |
2.6 目标基因5’RACE反应 | 第39-40页 |
2.7 目的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40页 |
2.8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40-41页 |
2.8.1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细胞 | 第40页 |
2.8.2 单克隆挑选及菌落PCR鉴定 | 第40页 |
2.8.3 目标基因5’RACR序列处理 | 第40-41页 |
2.9 PEBP亚家族成员克隆中的不同 | 第41页 |
2.10 PEBP亚家族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41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3.1 半夏Total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41-42页 |
3.2 PteFT基因全长克隆 | 第42-43页 |
3.3 PteMFT基因全长克隆 | 第43页 |
3.4 PteTFL1基因全长克隆 | 第43-44页 |
3.5 PEBP基因家族cDNA全长的获得 | 第44-47页 |
3.5.1 PteFTcDNA全长 | 第44-45页 |
3.5.2 PteMFTcDNA全长 | 第45-46页 |
3.5.3 PteTFL1cDNA全长 | 第46-47页 |
4.讨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PEBP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0-78页 |
1.材料 | 第50-51页 |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 | 第50页 |
1.2 基因序列来源 | 第50-51页 |
2.方法 | 第51-52页 |
2.1 半夏PEBP家族成员编码蛋白质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1页 |
2.2 半夏PEBP家族成员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51-52页 |
2.2.1 基因编码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 第51页 |
2.2.2 基因编码蛋白质信号肽分析 | 第51页 |
2.2.3 基因编码蛋白质跨膜区域分析 | 第51页 |
2.2.4 基因编码蛋白质空间结构分析和折叠类型预测 | 第51-5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52-76页 |
3.1 半夏PEBP家族成员编码蛋白质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2-55页 |
3.1.1 半夏PteFT基因编码蛋白质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2-53页 |
3.1.2 半夏PteMFT基因编码蛋白质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3-54页 |
3.1.3 半夏PteTFL1基因编码蛋白质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4-55页 |
3.2 半夏PEBP基因家族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55-76页 |
3.2.1 PEBP基因编码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 第55-58页 |
3.2.2 PEBP家族成员编码蛋白质信号肽预测 | 第58-63页 |
3.2.3 PEBP家族成员编码蛋白质跨膜区域预测 | 第63-67页 |
3.2.4 PEBP家族成员编码蛋白质疏水性分析 | 第67-71页 |
3.2.5 PEBP家族成员编码蛋白质功能域分析 | 第71-74页 |
3.2.6 基因编码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 第74页 |
3.2.7 基因编码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 第74-76页 |
4.讨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半夏PEBP家族基因在珠芽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分析 | 第78-89页 |
1.实验材料 | 第78-79页 |
1.1 组织材料 | 第78页 |
1.2 实验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78页 |
1.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78页 |
1.4 试验所用引物 | 第78-79页 |
2.实验方法 | 第79-81页 |
2.1 不同时期半夏珠芽的取样 | 第79页 |
2.2 不同时期半夏珠芽TotalRNA的提取 | 第79页 |
2.3 不同半夏组织cDNA的合成 | 第79-80页 |
2.4 不同时期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80-81页 |
2.5 PEBP家族成员在珠芽不同发育时期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81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3.1 不同时期半夏珠芽的筛选 | 第81-82页 |
3.2 不同时期半夏珠芽Total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82页 |
3.3 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82-84页 |
3.4 PEBP家族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4-86页 |
3.4.1 PteMFT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4-85页 |
3.4.2 PteTFL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5-86页 |
3.4.3 PteFT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6页 |
4.讨论 | 第86-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2页 |
附件1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信息 | 第102-104页 |
附录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