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1.3 前期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3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5.1 基本定义 | 第13-15页 |
1.5.2 心力衰竭的现状及有氧运动对心力衰竭有良性干预效果 | 第15-16页 |
1.5.3 线粒体质量控制在心衰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16-17页 |
1.5.4 有氧运动对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影响 | 第17页 |
1.5.5 miRNAs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6 microRNAs:在促进和抑制心肌肥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第18-19页 |
1.5.7 microRNAs可双向调节基因的表达 | 第19-20页 |
1.5.8 miRNAs对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影响 | 第20页 |
1.5.9 心肌肥大 | 第20-21页 |
1.5.10 与心脏发育相关的基因 | 第21-23页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3-36页 |
2.1 实验细胞及培养条件 | 第23页 |
2.2 仪器及设备 | 第23-24页 |
2.3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25-26页 |
2.5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6-36页 |
2.5.1 质粒提取 | 第26-27页 |
2.5.2 细胞转染 | 第27页 |
2.5.3 RIP免疫共沉淀与靶基因的筛选 | 第27-28页 |
2.5.4 引物的设计 | 第28页 |
2.5.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8-29页 |
2.5.6 Trizol法提取总RNA | 第29-30页 |
2.5.7 SYBR?Green定量PCR | 第30-32页 |
2.5.8 蛋白质样品制备 | 第32-33页 |
2.5.9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 第33页 |
2.5.10 免疫印迹 | 第33-36页 |
2.5.11 数据统计 | 第3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6-50页 |
3.1 转染效率的检测 | 第36-37页 |
3.2 RIP免疫共沉淀富集情况 | 第37-38页 |
3.3 基因芯片GO富集分析 | 第38-41页 |
3.4 miR-10a-5p或miR-542-5p候选靶基因预测软件计算情况 | 第41-43页 |
3.5 引物序列设计及验证 | 第43-44页 |
3.6 部分预测靶基因在过表达microRNA细胞中的验证 | 第44-46页 |
3.7 部分预测靶基因在动物模型中的验证 | 第46-48页 |
3.8 早期心衰和有氧运动对线粒体功能及自噬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48-50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50-54页 |
4.1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 | 第50-51页 |
4.2 microRNAs在心力衰竭中的调控作用 | 第51-52页 |
4.3 microRNAs调节基因表达的方式 | 第52-53页 |
4.4 心肌细胞的增殖 | 第53-5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建议与不足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缩略词索引(Abbreviated Index)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