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估研究--以六和悦城房地产项目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 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2页 | 
| 2.1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 第18-19页 | 
| 2.1.1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定义 | 第18页 | 
| 2.1.2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特征 | 第18-19页 | 
| 2.2 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估的过程 | 第19-20页 | 
| 2.3 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估的作用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因素与评估方法分析 | 第22-34页 | 
| 3.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 | 第22-26页 | 
| 3.1.1 政策风险 | 第22-25页 | 
| 3.1.2 房地产市场风险 | 第25页 | 
| 3.1.3 投资方式风险 | 第25页 | 
| 3.1.4 投资项目类型风险 | 第25页 | 
| 3.1.5 项目选址风险 | 第25-26页 | 
| 3.2 建设前期阶段的风险 | 第26-28页 | 
| 3.2.1 获取土地风险 | 第26页 | 
| 3.2.2 融资风险 | 第26-27页 | 
| 3.2.3 勘察设计风险 | 第27页 | 
| 3.2.4 合同风险 | 第27-28页 | 
| 3.3 建设实施阶段的风险 | 第28-29页 | 
| 3.3.1 成本风险 | 第28页 | 
| 3.3.2 安全风险 | 第28页 | 
| 3.3.3 工期风险 | 第28-29页 | 
| 3.3.4 质量风险 | 第29页 | 
| 3.3.5 技术风险 | 第29页 | 
| 3.4 租售阶段的风险 | 第29-31页 | 
| 3.4.1 市场供求风险 | 第30页 | 
| 3.4.2 销售风险 | 第30页 | 
| 3.4.3 物业风险 | 第30-31页 | 
| 3.5 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估方法分析 | 第31-34页 | 
| 3.5.1 主、客观估计法 | 第31页 | 
| 3.5.2 蒙特卡罗法 | 第31页 | 
| 3.5.3 模糊综合评估法 | 第31-32页 | 
| 3.5.4 敏感性分析法 | 第32页 | 
| 3.5.5 概率分析法 | 第32页 | 
| 3.5.6 盈亏平衡分析法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六和悦城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综合评估 | 第34-46页 | 
| 4.1 六和悦城房地产项目概况 | 第34页 | 
| 4.2 六和悦城房地产项目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 4.2.1 内部环境分析—开发商背景介绍 | 第34页 | 
| 4.2.2 外部环境分析—三亚市房地产市场 | 第34-35页 | 
| 4.3 六和悦城房地产项目的风险分析 | 第35-37页 | 
| 4.3.1 六和悦城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 | 第36页 | 
| 4.3.2 六和悦城建设前期阶段的风险 | 第36-37页 | 
| 4.3.3 六和悦城建设阶段的风险 | 第37页 | 
| 4.3.4 六和悦城租售阶段的风险 | 第37页 | 
| 4.4 六和悦城房地产项目主要风险的评估 | 第37-46页 | 
| 4.4.1 建安费变化的风险评估 | 第38-40页 | 
| 4.4.2 土地开发费风险评估 | 第40-41页 | 
| 4.4.3 项目租售价格风险评估 | 第41-42页 | 
| 4.4.4 六和悦城项目风险整体评估 | 第42-46页 | 
| 第五章 六和悦城房地产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第46-50页 | 
| 5.1 房地产项目风险处置方法 | 第46页 | 
| 5.2 土地获取及筹资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46-47页 | 
| 5.3 工期拖延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47页 | 
| 5.4 销售阶段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47-50页 | 
| 5.4.1 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和项目定位 | 第47页 | 
| 5.4.2 采用科学成功的营销手段 | 第47-5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6.1 结论 | 第50页 | 
| 6.2 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