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必要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的必要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及理论 | 第17-28页 |
2.1 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1.1 基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 第17页 |
2.1.2 基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3 基于人口学方面的研究 | 第18页 |
2.1.4 基于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 | 第18页 |
2.2 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理论 | 第18-22页 |
2.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20页 |
2.2.2 主导产业理论 | 第20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4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第21-22页 |
2.2.5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2页 |
2.3 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 第22-24页 |
2.3.1 针对衰退产业的改造路径资 | 第22页 |
2.3.2 针对新产业的选择路径 | 第22-23页 |
2.3.3 针对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路径 | 第23页 |
2.3.4 针对资金问题的扶持路径 | 第23页 |
2.3.5 针对软环境的改造路径 | 第23-24页 |
2.4 资源型城镇转型的国内外案例借鉴 | 第24-28页 |
第三章 通远堡镇现状资源概况及“SWOT”分析 | 第28-34页 |
3.1 通远堡镇概况 | 第28-29页 |
3.1.1 现状区位概况 | 第28页 |
3.1.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8页 |
3.1.3 镇域资源概况 | 第28-29页 |
3.1.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页 |
3.1.5 镇村体系概况 | 第29页 |
3.2 “SWOT”分析 | 第29-33页 |
3.2.1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的优势 | 第29-31页 |
3.2.2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的劣势 | 第31-33页 |
3.2.3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 | 第33页 |
3.2.4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的挑战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模式选择 | 第34-49页 |
4.1 资源型城镇的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4-38页 |
4.1.1 自身经济规模 | 第34-35页 |
4.1.2 空间区位条件 | 第35页 |
4.1.3 产业资源禀赋 | 第35-36页 |
4.1.4 产业发展周期 | 第36-38页 |
4.2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发展模式选择 | 第38-45页 |
4.2.1 资源型城镇的划分 | 第38页 |
4.2.2 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38-45页 |
4.3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确定的依据 | 第45-48页 |
4.3.1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4.3.2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的选定——对外依托模式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第49-65页 |
5.1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的定位与战略 | 第49-52页 |
5.1.1 通远堡镇的区域定位 | 第49-50页 |
5.1.2 通远堡镇对外依托型发展的战略部署 | 第50-52页 |
5.2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的策略与思路 | 第52-59页 |
5.2.1 产业转型发展取向 | 第52-53页 |
5.2.2 产业转型发展定位 | 第53-58页 |
5.2.3 产业转型发展时序 | 第58-59页 |
5.3 通远堡镇产业转型发展的土地合理利用 | 第59-63页 |
5.3.1 合理组织交通用地 | 第59-61页 |
5.3.2 合理发展利用镇区用地 | 第61-63页 |
5.4 社会和谐发展 | 第63-64页 |
5.4.1 城乡统筹 | 第63-64页 |
5.4.2 解决社会内部问题 | 第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5-66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65页 |
6.2 可能的创新 | 第65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