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动标记视觉的车距探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当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主动标记特征的设计 | 第16-29页 |
2.1 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的原理 | 第16页 |
2.2 激光点主动标记特征的提出 | 第16-19页 |
2.3 激光点标记的设计 | 第19-28页 |
2.3.1 激光器件的选型 | 第19-21页 |
2.3.2 激光驱动电路模型分析 | 第21-22页 |
2.3.3 激光驱动电路关键参数设计 | 第22-25页 |
2.3.4 激光驱动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25-27页 |
2.3.5 激光器驱动实验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9-37页 |
3.1 功能要求与总体设计方案 | 第29页 |
3.2 图像采集系统关键元器件的选用 | 第29-31页 |
3.2.1 图像传感器的选用 | 第29-30页 |
3.2.2 微控制器的选用 | 第30-31页 |
3.2.3 显示方案设计 | 第31页 |
3.3 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31-35页 |
3.3.1 电源电路 | 第31-32页 |
3.3.2 摄像头接口电路 | 第32-33页 |
3.3.3 CAN总线通讯模块 | 第33页 |
3.3.4 存储器接口电路 | 第33-34页 |
3.3.5 JTAG调试电路 | 第34-35页 |
3.3.6 串口通讯电路 | 第35页 |
3.3.7 OLED显示屏接口电路 | 第35页 |
3.4 PCB板的绘制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图像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7-48页 |
4.1 总体工作流程 | 第37-38页 |
4.2 图像采集的同步控制 | 第38页 |
4.3 OV2640的驱动控制 | 第38-40页 |
4.3.1 OV2640的初始化 | 第38-39页 |
4.3.2 图像格式控制 | 第39-40页 |
4.4 DCMI的驱动控制 | 第40-41页 |
4.5 双图像缓冲区的切换控制 | 第41-42页 |
4.6 外部SRAM的驱动控制 | 第42-44页 |
4.7 串口的驱动控制 | 第44页 |
4.8 CAN总线驱动 | 第44-46页 |
4.9 显示模块的驱动控制 | 第46-47页 |
4.9.1 模拟IIC | 第46页 |
4.9.2 OLED显示控制 | 第46-47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图像的预处理 | 第48-57页 |
5.1 常见的噪声模型分析 | 第48-51页 |
5.2 常用的降噪方法 | 第51-54页 |
5.2.1 均值滤波器 | 第51-52页 |
5.2.2 统计排序滤波器 | 第52-54页 |
5.3 激光点的图像滤波 | 第54-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主动标记特征的提取与定位 | 第57-66页 |
6.1 阈值分割的含义 | 第57-58页 |
6.2 基于自然光的阈值估计 | 第58-62页 |
6.2.1 组合光源简化模型 | 第58-60页 |
6.2.2 光强与灰度间的联系 | 第60-61页 |
6.2.3 光强—灰度映射的实现 | 第61-62页 |
6.3 特征中心的定位 | 第62-64页 |
6.4 实验设计 | 第64-65页 |
6.4.1 自然光——阈值标定 | 第64-65页 |
6.4.2 特征提取 | 第6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综合实验 | 第66-71页 |
7.1 摄像头的参数标定 | 第66-68页 |
7.1.1 图像坐标系 | 第66页 |
7.1.2 摄像机内参数的标定 | 第66-68页 |
7.2 距离探测实验 | 第68-70页 |
7.2.1 实验设计 | 第68-69页 |
7.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8.1 总结 | 第71页 |
8.2 创新点 | 第71-72页 |
8.3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