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46页 |
1.1 Keggin型多酸为构筑单元的POMOFs | 第14-18页 |
1.2 Dawson、Anderson型多酸为构筑单元的POMOFs | 第18-20页 |
1.3 同多钒氧簇为构筑块的POMOFs | 第20-28页 |
1.3.1 {V_(18)}多酸阴离子为构筑单元的POMOFs | 第20-25页 |
1.3.2 其它同多钒氧簇多酸阴离子为构筑单元的POMOFs | 第25-28页 |
1.4 Waugh型多酸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1.4.1 {MnMo_9}基多酸化合物 | 第28-31页 |
1.4.2 有机配体修饰的{MnMo_9}基化合物 | 第31页 |
1.4.3 有机-无机修饰的{MnMo_9}基化合物 | 第31-33页 |
1.5 离子热合成 | 第33-35页 |
1.5.1 离子液体 | 第33-34页 |
1.5.2 离子热合成法 | 第34-35页 |
1.6 选题思路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6页 |
第二章 {V_(18)}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的离子热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46-78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2.1.1 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2.1.2 乙二胺修饰的{V_(18)}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 | 第47-48页 |
2.1.3 1,2-丙二胺修饰的{V_(18)}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 | 第48-49页 |
2.1.4 晶体结构测定 | 第49-50页 |
2.2 乙二胺修饰的{V_(18)}多酸基金属机框架的晶体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50-59页 |
2.2.1 (EMIm)[{Co(en)_2}_4(V_(18)O_(42)Br)](1)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50-52页 |
2.2.2 (EMIm)[{Ni(en)_2}_3(V_(18)O_(42)Br)](2)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52-53页 |
2.2.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53-54页 |
2.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2.2.5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光学禁带宽度 | 第55-56页 |
2.2.6 化合物对有机染料的吸附行为 | 第56-59页 |
2.3 1,2-丙二胺修饰的{V_(18)}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的晶体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59-66页 |
2.3.1 H[Cu(1,2-pn)_2]4(V_(18)O_(42)Br)·H_2O (4)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59-61页 |
2.3.2 [Ni(1,2-pn)_3]{[Ni(1,2-pn)·H_2O]0.5[Ni(1,2-pn)][Ni(1,2-pn)_2]_3(V_(18)O_(42)Br)}Br_2(5)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61-63页 |
2.3.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63页 |
2.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2.3.5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光学禁带宽度 | 第64-65页 |
2.3.6 化合物对有机染料的吸附行为 | 第65-66页 |
2.4 {V_(18)}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催化性质的研究 | 第66-73页 |
2.4.1 仪器和试剂 | 第66-67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2.4.3 实验现象 | 第67-68页 |
2.4.4 数据处理 | 第68-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第三章 {MnMo_9}多酸基手性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78-11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79-83页 |
3.1.1 4,5-咪唑二羧酸修饰的{MnMo_9}多酸基手性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 | 第79-81页 |
3.1.2 哌嗪修饰的{MnMo_9}多酸基手性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 | 第81-82页 |
3.1.3 晶体结构测定 | 第82-83页 |
3.2 4,5-咪唑二羧酸修饰的{MnMo_9}基手性金属有机框架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83-94页 |
3.2.1 红外光谱 | 第83-84页 |
3.2.2 H_4[Pr_2(H_2O)_6(IMDc)_2(MnMo_9O_(32))]·8H_2O (6)晶体结构描述 | 第84-86页 |
3.2.3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86页 |
3.2.4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光学禁带宽度 | 第86-88页 |
3.2.5 化合物6的CD谱 | 第88-89页 |
3.2.6 电化学性质 | 第89-91页 |
3.2.7 化合物对有机染料的吸附及光降解作用 | 第91-94页 |
3.3 哌嗪修饰的{MnMo_9}基手性金属有机框架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94-100页 |
3.3.1 H_3{(C_4N_2H_(10))[Pr(H_2O)_3(MnMo_9O_(32))]}·11H_2O(11)晶体结构描述 | 第94-96页 |
3.3.2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96页 |
3.3.3 红外光谱 | 第96-97页 |
3.3.4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光学禁带宽度 | 第97-98页 |
3.3.5 电化学性质 | 第98-99页 |
3.3.6 化合物对有机染料的吸附及光降解作用 | 第99-100页 |
3.4 化合物对醛的硅氰化反应的催化作用 | 第100-104页 |
3.4.1 催化苯甲醛硅腈化反应 | 第100-101页 |
3.4.2 催化间甲氧基苯甲醛硅腈化反应 | 第101-102页 |
3.4.3 催化对甲基苯甲醛硅腈化反应 | 第102页 |
3.4.4 催化对甲氧基苯甲醛硅腈化反应 | 第102-104页 |
3.5 {MnMo_9}多酸基手性金属有机框架-γ-Al_2O_3复合物的制备和光催化研究 | 第104-111页 |
3.5.1 仪器与试剂 | 第104-105页 |
3.5.2 {MnMo_9}多酸基手性金属有机框架-γ-Al_2O_3复合物的制备 | 第105页 |
3.5.3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105-106页 |
3.5.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6-107页 |
3.5.5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107-108页 |
3.5.6 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作用 | 第108-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附录 | 第118-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