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油水运动规律及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定方法 | 第13-25页 |
2.1 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原因 | 第14-16页 |
2.1.1 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地质因素 | 第14-16页 |
2.1.2 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动态因素 | 第16页 |
2.2 优势渗流通道的表现特征 | 第16-17页 |
2.3 判定参数选取原则及结果 | 第17-19页 |
2.3.1 参数优选原则 | 第17页 |
2.3.2 参数选取结果 | 第17-19页 |
2.4 优势渗流通道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第19-25页 |
2.4.1 综合评判方法的原理 | 第19-20页 |
2.4.2 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权重 | 第20-25页 |
第三章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研究 | 第25-48页 |
3.1 剩余油快速预测方法的优势 | 第25-26页 |
3.1.1 目前数值模拟方法的特点 | 第25-26页 |
3.1.2 剩余油快速预测方法的优势 | 第26页 |
3.2 注水井分层注水量的劈分 | 第26-28页 |
3.2.1 注水井垂向劈分系数的确定 | 第26-28页 |
3.2.2 注水井分层注水量计算 | 第28页 |
3.3 采油井分层产液量的劈分 | 第28-30页 |
3.3.1 平面分配系数的确定 | 第28-29页 |
3.3.2 分层产液量的计算 | 第29-30页 |
3.4 渗流阻力的计算 | 第30-31页 |
3.4.1 注水井点处的渗流阻力 | 第30-31页 |
3.4.2 油井点处的渗流阻力 | 第31页 |
3.4.3 分层动态指标预测 | 第31页 |
3.5 水驱油藏剩余油分析理论模型 | 第31-36页 |
3.5.1 单向流饱和度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 | 第32-34页 |
3.5.2 径向流饱和度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 | 第34-35页 |
3.5.3 油层三维渗流条件下饱和度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 | 第35页 |
3.5.4 特殊条件下?函数变化分析 | 第35-36页 |
3.6 聚合物驱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 | 第36-40页 |
3.6.1 聚合物驱含油饱和度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 | 第36-37页 |
3.6.2 聚合物驱过程中含水率曲线的变化 | 第37页 |
3.6.3 聚合物驱参数计算模型 | 第37-40页 |
3.7 压力预测模型 | 第40-44页 |
3.7.1 两相流到单相流的简化 | 第40-41页 |
3.7.2 单相流压力预测数学模型 | 第41页 |
3.7.3 定解条件 | 第41-42页 |
3.7.4 压力分布的解法 | 第42-44页 |
3.8 时间及空间的离散化 | 第44-48页 |
3.8.1 时间的离散化 | 第45页 |
3.8.2 油层空间及其离散化 | 第45-46页 |
3.8.3 计算步骤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分层配产配注方案设计方法 | 第48-61页 |
4.1 合理注采比的确定 | 第49-51页 |
4.1.1 含水率与累计耗水量及累计油水比的关系 | 第49页 |
4.1.2 不同含水条件下年产量与年注水量定量关系研究 | 第49-51页 |
4.2 配注方案编制方法 | 第51-55页 |
4.2.1 层段性质与水井控制范围 | 第51-53页 |
4.2.2 方案的设计与组合 | 第53-54页 |
4.2.3 配注水量的计算 | 第54-55页 |
4.3 油井配产方法 | 第55-56页 |
4.4 层段划分方法 | 第56-57页 |
4.5 方案的经济评价与优选 | 第57-61页 |
4.5.1 投入产出比 | 第57-59页 |
4.5.2 投资回收期 | 第59页 |
4.5.3 内部收益率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油水运动规律及油水井分层控制决策系统 | 第61-74页 |
5.1 软件运行环境 | 第61-62页 |
5.2 软件设计结构 | 第62页 |
5.3 软件基本功能 | 第62-74页 |
5.3.1 数据准备 | 第63-64页 |
5.3.2 剩余油模拟 | 第64-66页 |
5.3.3 优势渗流通道判定 | 第66-67页 |
5.3.4 方案设计与经济评价 | 第67页 |
5.3.5 结果浏览 | 第67-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