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优化的重组杆状病毒对eGFP表达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符号与缩略语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杆状病毒介绍第10-11页
        1.1.1 杆状病毒生物学特征第10-11页
        1.1.2 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优点和缺点第11页
    1.2 杆状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进展第11-14页
        1.2.1 对杆状病毒进入哺乳动物细胞机制第11-12页
        1.2.2 杆状病毒转导哺乳动物细胞的制约因素第12-14页
    1.3 杆状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的应用第14-17页
        1.3.1 杆状病毒介导的天然免疫第15页
        1.3.2 杆状病毒作为动物和人类疾病的疫苗载体第15-17页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目的与意义第17-19页
    1.5 本研究的实验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1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策略第19-20页
        1.5.2 重组杆状病毒的扩毒和外源基因表达第20页
    1.6 课题资助名称第20-21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1-56页
    2.1 实验材料第21-33页
        2.1.1 供试材料第21页
        2.1.2 供试菌种和质粒第21-27页
        2.1.3 扩增引物第27-29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29-30页
        2.1.5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第30-31页
        2.1.6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第31-33页
    2.2 试验方法第33-56页
        2.2.1 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第33-48页
        2.2.2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 DNA的获得第48-49页
        2.2.3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 DNA转染Sj9细胞第49-52页
        2.2.4 重组杆状病毒的扩培及滴度测定第52-53页
        2.2.5 CHO-K1细胞和鸡原代细胞的培养第53-54页
        2.2.6 重组杆状病毒在CHO-K1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第54页
        2.2.7 外源基因在Sj9昆虫细胞中的表达第54页
        2.2.8 外源基因eGFP的表达和检测第54-56页
第3章 结果第56-91页
    3.1 元件的制备与鉴定第56-59页
        3.1.1 pT-iel的制备第56页
        3.1.2 pT-iel的鉴定第56-57页
        3.1.3 pT-gv的制备第57-58页
        3.1.4 pT-gv的鉴定第58-59页
    3.2 重组转移载体PTXY系列的构建第59-68页
        3.2.1 重组转移载体pTXY-eGFP的构建第59-61页
        3.2.2 重组转移载体pTXY-ITRs-eGFP的构建第61-64页
        3.2.3 重组转移载体pTXY-control-eGFP的鉴定第64-65页
        3.2.4 重组转移载体pTXY-gv-eGFP和pTXY-gv-ITRs-eGFP的构建第65-67页
        3.2.5 重组转移载体pTXY-gv-ITRs-eGFP的鉴定第67-68页
    3.3 含有WPRE系列重组转移载体的鉴定第68-70页
        3.3.1 Gp64SP片段的PCR克隆第68-69页
        3.3.2 带有粘性末端的杆状病毒载体和Gp64SP片段的制备和连接第69页
        3.3.3 含有WPRE系列重组转移载体的鉴定第69-70页
    3.4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D的鉴定第70-74页
        3.4.1 重组穿梭转移载体Bacmid SD系列的鉴定第71页
        3.4.2 重组穿梭转移载体Bacmid LM系列的鉴定第71-72页
        3.4.3 重组穿梭转移载体Bacmid WK系列的鉴定第72-73页
        3.4.4 重组穿梭转移载体Bacmid TXY系列的鉴定第73页
        3.4.5 重组穿梭转移载体Bacmid WPRE系列的鉴定第73-74页
    3.5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转染Sj9细胞第74-76页
        3.5.1 Sj9昆虫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第74-75页
        3.5.2 Sj9昆虫细胞正常及病变形态比较第75-76页
        3.5.3 P1代重组杆状病毒的收获第76页
    3.6 重组杆状病毒的扩增及滴度测定第76-78页
        3.6.1 重组杆状病毒滴度测定第76-77页
        3.6.2 重组杆状病毒的PCR鉴定第77-78页
    3.7 重组杆状病毒介导EGFP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分析第78-91页
        3.7.1 CHO-K1细胞和鸡原代细胞的形态第78页
        3.7.2 重组杆状病毒介导eGFP基因在CHO-K1中的表达第78-82页
        3.7.3 重组杆状病毒介导eGFP基因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第82-86页
        3.7.4 重组杆状病毒在Sj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第86-91页
第4章 讨论第91-98页
    4.1 高效价病毒的获得第91页
    4.2 不同启动子启动的EGFP基因在CHO细胞和鸡原代细胞中表达的比较第91-94页
        4.2.1 重组杆状病毒侵染的最优条件第91-92页
        4.2.2 不同启动子的启动效率影响第92-94页
    4.3 调控元件WPRE对EGFP蛋白在CHO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影响第94-95页
    4.4 调控元件WPRE和VSVGED对EGFP蛋白在CHO细胞和鸡原代细胞中表达的协同作用影响第95-97页
        4.4.1 WPRE和VSVGED的协同作用第95-97页
        4.4.2 VSVGED与VSVG元件对Sf9细胞的作用第97页
    4.5 调控元件TRs对EGFP蛋白在CHO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影响第97-98页
第5章 结论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8页
附录第108-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壳聚糖衍生物药物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重组粘质沙雷氏菌脂肪酶的制备及其在手性拆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