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1-40页 |
1.1 围产期奶畜的营养调控 | 第22-26页 |
1.1.1 围产期奶畜的生理代谢特点 | 第22-24页 |
1.1.2 围产期的营养调控措施 | 第24-26页 |
1.2 母体营养与子代发育的关系 | 第26-29页 |
1.2.1 肠道发育 | 第27-28页 |
1.2.2 糖脂代谢 | 第28-29页 |
1.3 生物素和烟酰胺的营养调控作用 | 第29-37页 |
1.3.1 生物素的生理功能和吸收代谢 | 第29页 |
1.3.2 BIO的营养调控作用 | 第29-31页 |
1.3.3 烟酰胺的生理功能和吸收代谢 | 第31-33页 |
1.3.4 烟酰胺的营养调控作用 | 第33-37页 |
1.4 组学技术及其在奶畜研究中应用 | 第37-38页 |
1.4.1 代谢组学 | 第37页 |
1.4.2 转录组学 | 第37-38页 |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1.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围产期奶牛补饲生物素和烟酰胺的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 | 第40-5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2.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第40-42页 |
2.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2-43页 |
2.1.3 营养平衡计算和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44-50页 |
2.2.1 血浆中BIO和 NAM | 第44-45页 |
2.2.2 DMI,EB和 BW | 第45-47页 |
2.2.3 产奶量和乳成分 | 第47页 |
2.2.4 血液生化指标 | 第47-50页 |
2.3 讨论 | 第50-52页 |
2.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围产期奶牛补饲生物素和烟酰胺的代谢机理 | 第53-6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3.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第53页 |
3.1.2 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53-54页 |
3.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3.1.4 GC-TOF/MS测定 | 第54-55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56-63页 |
3.2.1 血清指标 | 第56-58页 |
3.2.2 GC-TOF/MS数据质量评估 | 第58页 |
3.2.3 血清代谢组多变量分析 | 第58-59页 |
3.2.4 差异代谢物统计分析 | 第59-62页 |
3.2.5 代谢通路分析 | 第62页 |
3.2.6 代谢相关性网络分析 | 第62-63页 |
3.3 讨论 | 第63-65页 |
3.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围产期不同阶段添加烟酰胺对母羊生产性能及肝脏代谢的影响 | 第67-8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4.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第67-68页 |
4.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68-70页 |
4.1.3 肝脏代谢组学分析 | 第70页 |
4.1.4 肝脏转录组学分析 | 第70-71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71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71-81页 |
4.2.1 奶山羊生产性能 | 第71-73页 |
4.2.2 血液生化 | 第73页 |
4.2.3 腹脂代谢及酶活 | 第73-74页 |
4.2.4 肝脏脂质及酶活 | 第74页 |
4.2.5 肝脏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 第74-75页 |
4.2.6 肝脏转录组学分析 | 第75-79页 |
4.2.7 肝脏代谢组学分析 | 第79-81页 |
4.3 讨论 | 第81-83页 |
4.4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母羊不同阶段添加烟酰胺对乳代谢物和子代肠道功能的影响 | 第84-9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5.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第84-85页 |
5.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85页 |
5.1.3 奶样代谢组学分析 | 第85页 |
5.1.4 肠道黏膜转录组分析 | 第85页 |
5.2 试验结果 | 第85-92页 |
5.2.1 乳氧化状态和免疫 | 第85-86页 |
5.2.2 母羊不同阶段补饲NAM的乳代谢组学分析 | 第86-88页 |
5.2.3 母羊不同阶段补饲NAM对羔羊肠道的转录组学分析 | 第88-92页 |
5.3 讨论 | 第92-94页 |
5.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5-96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95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5页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5页 |
附录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个人简历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