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 成人高校 | 第10页 |
(二) 职业倦怠 | 第10-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 关于职业倦怠的一般性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 第14-16页 |
(三) 关于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 第16-18页 |
(四) 关于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五) 研究评述 | 第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三) 统计分析法 | 第19-20页 |
(四) 访谈法 | 第20页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 将职业倦怠的研究视角聚焦于成人高校教师群体 | 第20页 |
(二) 结合本溪广播电视大学实际探索切实可行的职业倦怠消解措施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分析 | 第21-38页 |
一、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队伍情况概述 | 第21-22页 |
二、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 | 第22-34页 |
(一)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案 | 第22-24页 |
(二) 基于MBI量表的问卷调研 | 第24-34页 |
(三) 访谈调研 | 第34页 |
三、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 | 第34-35页 |
(一) 工作态度不积极,负能量较为明显 | 第34页 |
(二) 工作效率不高,“拖延症”成为常态 | 第34-35页 |
(三) 身心俱疲,亚健康状态较为普遍 | 第35页 |
四、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 | 第35-38页 |
(一) 职业倦怠影响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 第35-36页 |
(二) 职业倦怠影响本溪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 | 第36页 |
(三) 职业倦怠影响本溪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存和发展 | 第36页 |
(四) 职业倦怠影响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 | 第38-45页 |
一、个人自身因素的欠缺易导致职业倦怠 | 第38-40页 |
(一) 自身素质的不足 | 第38页 |
(二) 心理状态的压抑 | 第38-39页 |
(三) 角色适应能力不强 | 第39页 |
(四) 职业期望过高 | 第39-40页 |
二、学校组织因素的缺陷易导致职业倦怠 | 第40-43页 |
(一) 工作负荷过重 | 第40-41页 |
(二)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 第41页 |
(三) 组织管理不科学 | 第41-43页 |
(四)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第43页 |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导致职业倦怠 | 第43-45页 |
(一) 社会期望与社会支持的不对等 | 第43页 |
(二)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教师心理的冲击 | 第43-44页 |
(三)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失衡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本溪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措施 | 第45-50页 |
一、教师通过自我调试缓解职业倦怠 | 第45-46页 |
(一)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优化自身素质 | 第45页 |
(二)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职业倦怠的抵抗力 | 第45-46页 |
(三) 协调平衡人际关系,缓解角色冲突模糊 | 第46页 |
(四) 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制定适宜职业期望 | 第46页 |
二、学校通过组织干预消解职业倦怠 | 第46-48页 |
(一) 克服体制弊端,减轻工作负荷 | 第46-47页 |
(二) 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7页 |
(三) 实施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 第47-48页 |
三、社会通过支持系统预防职业倦怠 | 第48-50页 |
(一) 制定合理期望,增加社会支持 | 第48页 |
(二) 加强舆论引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 第48-49页 |
(三) 完善政策法规,为成人高校发展护航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2页 |
(一) 论文主要观点总结 | 第50页 |
(二) 发展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