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视域的类比推理研究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7-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2.1 目标 | 第18页 |
1.2.2 内容 | 第18-19页 |
1.3 研究依据 | 第19-21页 |
1.3.1 理论 | 第19-20页 |
1.3.2 方法 | 第20-21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1-24页 |
2. 类比推理研究综述 | 第24-42页 |
2.1 国外研究 | 第24-35页 |
2.1.1 哲学领域 | 第24-28页 |
2.1.2 心理学领域 | 第28-29页 |
2.1.3 计算机领域 | 第29-35页 |
2.2 国内研究 | 第35-40页 |
2.2.1 先秦时期的“类”思想 | 第35-39页 |
2.2.2 当代类比推理研究 | 第39-40页 |
2.3 小结 | 第40-42页 |
3. 类比推理是什么 | 第42-71页 |
3.1 定义 | 第42-43页 |
3.2 分类 | 第43-53页 |
3.2.1 以内容为依据 | 第44-46页 |
3.2.2 以域的约束为依据 | 第46-49页 |
3.2.3 以结论为依据 | 第49-51页 |
3.2.4 以功能为依据 | 第51-53页 |
3.3 基本性质 | 第53-69页 |
3.3.1 结构映射性 | 第55-61页 |
3.3.2 语义相似性 | 第61-64页 |
3.3.3 认知语用性 | 第64-69页 |
3.4 小结 | 第69-71页 |
4. 类比推理的图式 | 第71-104页 |
4.1 从图尔敏论证理论出发 | 第71-85页 |
4.1.1 图尔敏论证模型 | 第71-75页 |
4.1.2 类比的分析重构 | 第75-77页 |
4.1.3 相似性的复杂呈现 | 第77-85页 |
4.2 从语用论辩理论出发 | 第85-94页 |
4.2.1 语用论辩理论 | 第85-87页 |
4.2.2 复杂类比论辩的重构 | 第87-92页 |
4.2.3 类比论证图式的评估 | 第92-94页 |
4.3 从似真推理理论出发 | 第94-103页 |
4.3.1 似真推理理论 | 第94-95页 |
4.3.2 法律类比论证的重构 | 第95-98页 |
4.3.3 法律类比论证的适用性 | 第98-103页 |
4.4 小结 | 第103-104页 |
5. 类比推理的应用尝试 | 第104-125页 |
5.1 辨谬反驳 | 第104-111页 |
5.1.1 错误类比反驳 | 第106-107页 |
5.1.2 误类比反驳 | 第107-108页 |
5.1.3 否类比反驳 | 第108-109页 |
5.1.4 反类比反驳 | 第109-111页 |
5.2 社会实践 | 第111-123页 |
5.2.1 科学领域 | 第111-115页 |
5.2.2 语言领域 | 第115-118页 |
5.2.3 法律领域 | 第118-120页 |
5.2.4 教学领域 | 第120-123页 |
5.3 小结 | 第123-125页 |
6. 结语 | 第125-12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26-12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作者简历 | 第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