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出版、英译并研究冯契的作品与书籍 | 第10-11页 |
(二)召开关于冯契的座谈会和研讨会 | 第11-12页 |
(三)对冯契美学思想的专题性研究 | 第12-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海外对“智慧说”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海外关于冯契和“冯契学派”的理解 | 第15-16页 |
(三)冯契思想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 第16页 |
第二节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二)交叉研究法 | 第17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第17页 |
(二)研究思路的创新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冯契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冯契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扬弃 | 第18-23页 |
一、儒家美学思想及冯契的扬弃 | 第18-21页 |
(一)儒家美学思想观念 | 第19-20页 |
(二)冯契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扬弃 | 第20-21页 |
二、道家美学思想及冯契的扬弃 | 第21-23页 |
(一)道家美学思想观念 | 第21-23页 |
(二)冯契对道家美学思想的扬弃 | 第23页 |
第二节 冯契对马克思美学基本精神的继承 | 第23-26页 |
一、实践美学精神 | 第24页 |
二、观照现实的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冯契美学思想的要义 | 第26-36页 |
第一节 冯契的艺术审美观——“为人生而艺术” | 第26-28页 |
一、美和美感及其表现 | 第26页 |
二、艺术何为人生的分析 | 第26-27页 |
三、美与人生的探讨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冯契论两种美学传统 | 第28-29页 |
一、羚羊挂角的超然世外 | 第28页 |
二、金刚怒目的现实超越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冯契论美的理想 | 第29-36页 |
一、冯契论真、善、美的统一 | 第29-30页 |
二、审美理想的实践与现实 | 第30-36页 |
(一)理想人格——“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 第31-32页 |
(二)社会理想 | 第32-33页 |
(三)艺术理想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冯契美学思想的理论品格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冯契美学思想中的“两化” | 第36-37页 |
一、化理论为方法 | 第36-37页 |
二、化理论为德性 | 第37页 |
第二节 冯契探讨美的途径 | 第37-39页 |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 | 第37-38页 |
二、从人的主观感受来研究美 | 第38页 |
三、从美的非功利来研究美 | 第38页 |
四、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来研究美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冯契美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品格 | 第39-42页 |
一、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第39-40页 |
二、美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 第40页 |
三、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第40页 |
四、美是历史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冯契审美理想的当代启示 | 第42-48页 |
第一节 冯契审美理想的理论启示 | 第42-43页 |
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启示 | 第42页 |
二、个体理想生活追求的启示 | 第42-43页 |
(一)用审美能力重塑自由人格 | 第42页 |
(二)从“认识自我”的个体出发共建美好的理想社会 | 第42-43页 |
(三)以艺术理想规范现实生活 | 第43页 |
第二节 冯契审美理想的实践启示:教育中的“美育”思考 | 第43-48页 |
一、当前教育中“美育”的不足 | 第44-45页 |
(一)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第44页 |
(二)美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 第44-45页 |
(三)美育教育形式主义突出 | 第45页 |
二、冯契审美理想对教育中“美育”的启示 | 第45-48页 |
(一)树立科学的美育理念 | 第46页 |
(二)发扬美育存在的现代性价值 | 第46页 |
(三)共创完整、和谐、鲜明的美育环境 | 第46-47页 |
(四)在实践中追求美育的理想人格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