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一、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0-15页 |
| (一)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研究 | 第10页 |
| (二)马克思启蒙思想研究 | 第10-13页 |
| (三)马克思与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关联研究 | 第13-15页 |
| 三、研究基本方法 | 第15页 |
| 四、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一)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双向启蒙思想背景:十八世纪法国单向启蒙思想 | 第17-32页 |
| 一、“启蒙”概念及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特征 | 第17-20页 |
| (一)“启蒙”概念 | 第17-18页 |
| (二)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特征 | 第18-20页 |
| 二、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现实本质 | 第20-22页 |
| (一)宗教批判:人的主体性地位确立 | 第21-22页 |
| (二)政治解放:理性国家和社会建立 | 第22页 |
| 三、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剖析 | 第22-31页 |
| (一)单向启蒙思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及其局限性 | 第23-27页 |
| (二)单向启蒙思想背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兴起 | 第27-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从信奉到质疑:马克思单向启蒙思想演变 | 第32-48页 |
| 一、马克思单向启蒙思想的形成 | 第32-39页 |
| (一)时代背景和成长环境 | 第32-34页 |
| (二)启蒙承继:《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哲学 | 第34-37页 |
| (三)《莱茵报》时期启蒙精神的实践与困境 | 第37-39页 |
| 二、马克思对单向启蒙思想的质疑 | 第39-45页 |
|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探索国家理性观的现实基础 | 第39-41页 |
| (二)市民社会探索:发现变革世界的力量 | 第41-45页 |
| 小结 | 第45-48页 |
| 第四章 从质疑到超越:马克思双向启蒙思想萌芽与形成 | 第48-62页 |
| 一、用共产主义运动克服异化:马克思双向启蒙思想的萌芽 | 第48-53页 |
| (一)异化劳动:类本质异化 | 第48-50页 |
| (二)共产主义:异化扬弃的目标 | 第50-51页 |
| (三)唯物辩证法:异化扬弃的方法 | 第51-53页 |
| 二、重构知识分子和人民关系:马克思双向启蒙思想的形成 | 第53-59页 |
|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知识分子精英观和英雄史观 | 第53-54页 |
| (二)新型知识分子:摒弃一切旧哲学的实践哲学家 | 第54-56页 |
| (三)新历史主体: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无产阶级 | 第56-59页 |
| 小结 | 第59-62页 |
| 结语 双向启蒙思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附录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