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 (一) 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 第11页 | 
| (二)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 (三)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 | 第11-12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一) 国内外有关对话教学的研究 | 第12-14页 | 
| (二) 国内外有关问答行为的研究 | 第14-16页 |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一) 观察法 | 第16页 | 
| (二) 访谈法 | 第16页 | 
| (三) 文献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对话教学理念下的课堂问答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18-28页 | 
| 一、哲学意义上的对话 | 第18-19页 | 
| (一) 对话的内涵 | 第18页 | 
| (二) 对话的特征 | 第18-19页 | 
| 二、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 | 第19-20页 | 
|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19页 | 
| (二) 对话教学的本质特征 | 第19-20页 | 
| 三、对话教学理念和课堂问答行为内在关联 | 第20-21页 | 
| (一) 课堂问答行为的涵义 | 第20页 | 
| (二) 对话教学理念和课堂问答行为的关系 | 第20-21页 | 
| 四、对话理念下的课堂问答行为的特征 | 第21-25页 | 
| (一) 提问主体的多维性 | 第21页 | 
| (二) 问题的生活实践性 | 第21-23页 | 
| (三) 问答方式的探究互动性 | 第23-24页 | 
| (四) 问题意义的生成性 | 第24页 | 
| (五) 问题的追问性 | 第24-25页 | 
| (六) 环境的宽松性 | 第25页 | 
| 五、对话教学理念下课堂问答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 (一) 解释学中的理解 | 第26页 | 
| (二) 现象学中回到事物本身 | 第26页 | 
| (三)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4R”观点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课堂问答行为的实践考察 | 第28-44页 | 
| 一、研究的设计和说明 | 第28-29页 |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8页 | 
| (二) 学校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 (三) 进入观察的方式 | 第29页 | 
| (四) 问题分类的说明 | 第29页 | 
| (五) 问答方式分类的说明 | 第29页 |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44页 | 
| (一) 课堂问答行为量的统计和分析 | 第29-36页 | 
| (二) 课堂问答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 (三) 课堂问答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对话教学理念下的课堂问答行为的实现策略 | 第44-50页 | 
| 一、意识层面: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话教学理念下问答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 第44页 | 
| (一) 教师是问题解决的合作者 | 第44页 | 
| (二) 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 | 第44页 | 
| 二、制度层面:改变制约问题性质的考试枷锁 | 第44-45页 | 
| (一) 明确问题的方向性 | 第44-45页 | 
| (二) 以核心问题为重点的问题组块建立 | 第45页 | 
| 三、教师层面:拥有实现课堂问答行为的良好素质 | 第45-46页 | 
| (一) 灵活采用问答方式 | 第45-46页 | 
| (二) 以小组合作分享的方式解决问题 | 第46页 | 
| 四、学生层面:提高学生的问答行为能力 | 第46-47页 | 
| (一) 培养学生掌握提问的技能 | 第46页 | 
| (二) 提升学生的倾听素养 | 第46页 | 
| (三) 丰富学生的经验 | 第46-47页 | 
| 五、环境层面:保障问答行为实现的时空环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 | 第47-50页 | 
| (一) 充足的时空环境 | 第47-48页 | 
| (二) 安全的心理环境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注释 | 第5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