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提升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7-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人才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人才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人才竞争力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3 科技人才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激励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河北省科技人才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第23-34页 |
3.1 河北省科技人才的现状介绍 | 第23-26页 |
3.1.1 河北省科技人才总量 | 第23-25页 |
3.1.2 河北省科技人才结构 | 第25-26页 |
3.2 河北省科技人才的投入——产出分析 | 第26-32页 |
3.2.1 河北省科技人才的投入分析 | 第26-28页 |
3.2.2 河北省科技人才的产出分析 | 第28-32页 |
3.3 河北省科技人才资源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32-34页 |
3.3.1 河北省的科技人才环境 | 第32页 |
3.3.2 河北省科技人才资源的发展趋势 | 第32-34页 |
第4章 河北省科技人才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4-39页 |
4.1 河北省科技人才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4-37页 |
4.1.1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4.1.2 人才结构不合理 | 第35-36页 |
4.1.3 公共服务资源不完善 | 第36-37页 |
4.2 河北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较弱的成因分析 | 第37-39页 |
4.2.1 人才政策不完善 | 第37-38页 |
4.2.2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第38页 |
4.2.3 行政区划分意识较强 | 第38-39页 |
第5章 国内外提升科技人才竞争力经验借鉴 | 第39-45页 |
5.1 美国提升科技人才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第39-42页 |
5.1.1 对国内人才的培养 | 第39-40页 |
5.1.2 对海外人才的引进 | 第40页 |
5.1.3 对人才的保留与激励 | 第40-41页 |
5.1.4 对河北省的启示 | 第41-42页 |
5.2 江苏省提升科技人才竞争力的经验借鉴 | 第42-45页 |
5.2.1 对人才的培养 | 第42-43页 |
5.2.2 对人才的引进 | 第43页 |
5.2.3 对人才的激励与保留 | 第43-44页 |
5.2.4 对河北省的启示 | 第44-45页 |
第6章 提升河北省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对策 | 第45-52页 |
6.1 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 第45-47页 |
6.1.1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 | 第45-46页 |
6.1.2 建立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机制 | 第46页 |
6.1.3 建立多样化的人才激励机制 | 第46-47页 |
6.2 优化人才结构 | 第47-48页 |
6.2.1 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 | 第47页 |
6.2.2 加强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 | 第47-48页 |
6.3 完善公共服务 | 第48-50页 |
6.3.1 加强户籍和社会保险互联互通 | 第48-49页 |
6.3.2 推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共享 | 第49页 |
6.3.3 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第49-50页 |
6.4 发挥雄安新区的带动作用 | 第50-52页 |
6.4.1 发挥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 第50页 |
6.4.2 人才联动计划带动河北发展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