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火干扰对植物更新的影响 | 第11-13页 |
1.2 云南松与林火的关系 | 第13-16页 |
1.2.1 火促进云南松种群的扩散和进化 | 第14-15页 |
1.2.2 云南松的耐火特性 | 第15页 |
1.2.3 林火与云南松的生态学意义 | 第15-16页 |
1.3 火烧迹地更新与恢复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8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19-20页 |
2.1.1 团结乡区域概况 | 第19页 |
2.1.2 勤丰区域概况 | 第19页 |
2.1.3 鲁溪冲区域概况 | 第19-20页 |
2.2 样地调查 | 第20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0-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59页 |
3.1 火烧前植株的状态 | 第22-27页 |
3.1.1 火前团结乡与勤丰样地中地盘松株丛密度的比较 | 第22-23页 |
3.1.2 火前团结乡与勤丰样地中地盘松枝条密度的比较 | 第23页 |
3.1.3 火前团结乡与勤丰样地中地盘松高度的比较 | 第23-24页 |
3.1.4 火前团结乡与勤丰样地中地盘松基径的比较 | 第24-25页 |
3.1.5 火前鲁溪冲不同过火地段样地中云南松株数密度的比较 | 第25-26页 |
3.1.6 火前鲁溪冲不同过火地段样地中云南松高度的比较 | 第26页 |
3.1.7 火前鲁溪冲不同过火地段样地中云南松胸径的比较 | 第26-27页 |
3.2 火烧后植株的受损情况 | 第27-30页 |
3.2.1 不同调查地点的总体受损特征 | 第27-28页 |
3.2.2 火后团结乡与勤丰样地中地盘松全株烧死比例的比较 | 第28-29页 |
3.2.3 鲁溪冲不同过火地段相对火烧高度的比较 | 第29-30页 |
3.2.4 鲁溪冲不同过火地段样地中云南松受损情况的比较 | 第30页 |
3.3 火烧后植株全株烧死比例的影响因子 | 第30-41页 |
3.3.1 团结乡样地中地盘松全株烧死比例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0-33页 |
3.3.2 团结乡样地中地盘松4个生物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33-35页 |
3.3.3 勤丰样地中地盘松全株烧死比例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3.3.4 勤丰样地中地盘松4个生物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36-38页 |
3.3.5 团结乡和勤丰样地中地盘松4个生物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38-40页 |
3.3.6 团结乡和勤丰样地中地盘松全株烧死比例与坡向之间的关系 | 第40页 |
3.3.7 鲁溪冲样地中云南松全株烧死比例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3.3.8 鲁溪冲样地中云南松全株烧死比例与相对火烧高度之间的关系 | 第41页 |
3.4 火烧后植株更新方式的比较 | 第41-42页 |
3.5 火烧后植株更新效率的比较 | 第42-51页 |
3.5.1 团结乡和勤丰样地中地盘松更新株丛密度与原株丛密度的比较 | 第42-43页 |
3.5.2 团结乡和勤丰样地中地盘松更新枝条密度与原枝条密度的比较 | 第43-44页 |
3.5.3 火后团结乡样地中地盘松萌生与实生更新效率的比较 | 第44-46页 |
3.5.4 火后勤丰样地中地盘松萌生与实生更新效率的比较 | 第46-48页 |
3.5.5 火后团结乡和勤丰相同坡向样地中地盘松更新密度的比较 | 第48-49页 |
3.5.6 火后团结乡和勤丰相同坡向样地中地盘松更新高生长的比较 | 第49-50页 |
3.5.7 火后团结乡和勤丰相同坡向样地中地盘松更新基径的比较 | 第50-51页 |
3.6 火烧后植株更新密度的影响因子 | 第51-59页 |
3.6.1 团结乡样地中地盘松更新密度与生物因子的关系 | 第51-53页 |
3.6.2 团结乡样地中地盘松更新密度与原植株全株烧死比例的关系 | 第53-54页 |
3.6.3 勤丰样地中地盘松更新密度与生物因子的关系 | 第54-55页 |
3.6.4 勤丰样地中地盘松更新密度与原植株全株烧死比例的关系 | 第55-56页 |
3.6.5 火后鲁溪冲样地中实生苗与原植株株数密度的比较 | 第56-57页 |
3.6.6 火后鲁溪冲样地中云南松幼苗密度与相对火烧高度的关系 | 第57-58页 |
3.6.7 火后鲁溪冲样地中云南松幼苗密度与其它物种盖度的关系 | 第58-59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9-64页 |
4.1 讨论 | 第59-63页 |
4.1.1 云南松的火后更新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4.1.2 萌生策略的选择 | 第61-62页 |
4.1.3 实生策略的选择 | 第62-63页 |
4.2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