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超低渗油藏注减氧空气驱油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注气开发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注气开发现状第13-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超低渗油藏概况及开发技术第17-25页
    2.1 超低渗油藏概况第17-18页
        2.1.1 划分标准第17-18页
        2.1.2 储层物性第18页
    2.2 超低渗油藏开发技术第18-21页
        2.2.1 注水开发技术第18-19页
        2.2.2 注气开发技术第19-20页
        2.2.3 其他开发技术第20-21页
    2.3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第21-23页
        2.3.1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研究现状第21-22页
        2.3.2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驱油机理第22页
        2.3.3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评价第22-23页
    2.4 注减氧空气技术及空气减氧方法第23-25页
        2.4.1 深冷空气分离置氮第23页
        2.4.2 膜分离制氮第23页
        2.4.3 碳分子筛变压吸附第23-25页
第三章 超低渗油藏渗流规律研究第25-33页
    3.1 超低渗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及影响因素第25-30页
        3.1.1 启动压力梯度第25-26页
        3.1.2 启动压力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3.1.3 启动压力梯度的降低方法第27-28页
        3.1.4 非线性渗流模型第28-30页
    3.2 超低渗油藏相渗曲线特征第30页
    3.3 应力敏感性对非线性渗流的影响第30-33页
第四章 超低渗油藏减氧空气驱数值模拟研究第33-57页
    4.1 超低渗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第33-39页
        4.1.1 低温氧化动力学模型第33-35页
        4.1.2 目标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4.1.3 流体相渗模型的建立第37-38页
        4.1.4 原油组分模型和物性拟合第38-39页
    4.2 超低渗油藏减氧空气驱方式及机理分析第39-57页
        4.2.1 单井衰竭式开采第40-42页
        4.2.2 直井注采井网开采第42-43页
        4.2.3 直井-水平井注采井网开采第43-45页
        4.2.4 直井压裂-水平井采油井网开采第45-47页
        4.2.5 水平井注-水平井采油井网开采第47-50页
        4.2.6 单井吞吐开采第50-51页
        4.2.7 水平井侧向线性驱替机理第51-54页
        4.2.8 不同驱替方式效果对比第54-57页
第五章 减氧空气驱水平井网设计及注采参数优化第57-76页
    5.1 井网部署优化第57-64页
        5.1.1 水平井长度优化第57-58页
        5.1.2 井距优化第58-61页
        5.1.3 排距优化第61-64页
    5.2 布井方位研究第64-70页
        5.2.1 水平井布井走向研究第64-69页
        5.2.2 纵向布井层位影响第69-70页
    5.3 注采参数优化研究第70-75页
        5.3.1 减氧空气氧含量影响第70-72页
        5.3.2 注气速度影响第72-75页
    5.4 超低渗透区块注减氧空气油藏筛选建议第75-76页
结论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孔隙流体影响的致密砂岩岩石物理模型研究
下一篇:油气储层岩石裂缝量化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