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油气储层岩石裂缝量化预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的提出、来源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课题的提出及来源第10页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1-15页
        1.2.1 油气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油气储层裂缝预测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问题第15-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第16页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2 论文研究方法第17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8-27页
    2.1 地理概况第18-19页
    2.2 地质概况第19-21页
        2.2.1 冀中坳陷的地质构造第19页
        2.2.2 任丘潜山的地质特征第19-21页
    2.3 储层特征分析第21-25页
        2.3.1 储层岩性分析第21-22页
        2.3.2 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分析第22-23页
        2.3.3 储层岩石物性特征分析第23页
        2.3.4 储层孔、洞、缝发育特征分析第23-25页
    2.4 任丘潜山油藏概况第25-26页
    2.5 勘探概况第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储层岩石细观结构表征第27-39页
    3.1 岩石的细观结构表征方法第27-29页
        3.1.1 随机方法表征技术第27页
        3.1.2 数字成像表征技术第27-28页
        3.1.3 显微红外光谱成像表征技术第28-29页
    3.2 基于显微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碳酸盐岩细观结构表征第29-31页
        3.2.1岩石显微红外光谱实验第29-30页
        3.2.2 特征点红外光谱曲线分析第30-31页
        3.2.3 岩石介质提取第31页
    3.3 岩石细观结构表征结果与数值模拟软件的对接方法第31-38页
        3.3.1 数字图像处理基本原理第32-33页
        3.3.2 处理后图像与数值模拟软件的对接第33-35页
        3.3.3 实例第35-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储层岩石细观尺度裂缝模拟第39-50页
    4.1 细观尺度单元体的损伤演化方程第39-41页
        4.1.1 岩石拉伸损伤方程第39-40页
        4.1.2 岩石剪切损伤方程第40-41页
        4.1.3 岩石细观单元损伤方程第41页
    4.2 岩石细观尺度损伤演化过程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第41-43页
        4.2.1 损伤演化过程的实现第41-42页
        4.2.2 每一步损伤参数的计算第42-43页
    4.3 碳酸盐岩细观尺度裂缝模拟第43-49页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3-44页
        4.3.2 模拟结果分析第44-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研究区构造应力场反演第50-66页
    5.1 储层岩石力学参数确定第50-56页
        5.1.1 弹性参数计算方法第50-53页
        5.1.2 研究区储层岩石力学参数计算第53-56页
    5.2 研究区单井地应力计算第56-58页
        5.2.1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单井地应力的原理第56-57页
        5.2.2 研究区单井地应力计算第57-58页
    5.3 研究区域应力场反演第58-64页
        5.3.1 ANSYS的优化理论与方法第59-60页
        5.3.2 基于多井点约束的研究区应力场反演第60-64页
        5.3.3 研究区地应力反演值与计算值的比较第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储层裂缝量化预测第66-82页
    6.1 裂缝量化参数第66-70页
        6.1.1 裂缝密度第66-67页
        6.1.2 张裂缝破裂率第67-69页
        6.1.3 剪切裂缝破裂率第69-70页
        6.1.4 裂缝发育指数第70页
    6.2 应力场单独作用下裂缝量化预测分析第70-72页
    6.3 应力与渗流相互作用下裂缝量化预测分析第72-80页
        6.3.1 应力-渗流场的相互作用机理第72-73页
        6.3.2 研究区应力-渗流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第73-74页
        6.3.3 相互作用下的结果分析第74-80页
    6.4 应力场单独作用与应力-渗流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比较第80-81页
    6.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低渗油藏注减氧空气驱油机理研究
下一篇:多级浓度段塞聚合物驱优化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