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3.3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2.1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2 供应链金融相关特点 | 第17-18页 |
2.3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模式 | 第18-21页 |
2.3.1 预付账款融资 | 第18-19页 |
2.3.2 存货质押融资 | 第19页 |
2.3.3 应收账款融资 | 第19-20页 |
2.3.4 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 | 第20-21页 |
2.4 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 | 第21-23页 |
第3章 东营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现实基础 | 第23-30页 |
3.1 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3.2 东营市产业发展规划 | 第24-25页 |
3.3 东营市金融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3.1 金融信贷形势及特点 | 第25页 |
3.3.2 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5-26页 |
3.4 东营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不利因素 | 第26-27页 |
3.4.1 经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 第26页 |
3.4.2 东营市银行资源相对短缺 | 第26-27页 |
3.4.3 企业不成规模,零星作战 | 第27页 |
3.5 东营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有利条件 | 第27-28页 |
3.5.1 经济发展战略优势 | 第27页 |
3.5.2 经济发展产业优势 | 第27页 |
3.5.3 城市发发展环境优势 | 第27-28页 |
3.6 东营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8-30页 |
3.6.1 东营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3.6.2 东营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可行性 | 第29-30页 |
第4章 国内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经验借鉴 | 第30-38页 |
4.1 政府层面的做法及经验 | 第30-31页 |
4.1.1 天津举措 | 第30页 |
4.1.2 上海经验 | 第30-31页 |
4.1.3 宁波案例 | 第31页 |
4.1.4 杭州举措 | 第31页 |
4.2 银行层面的做法及经验 | 第31-34页 |
4.2.1 平安银行 | 第31-32页 |
4.2.2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 第32页 |
4.2.3 兴业银行 | 第32-33页 |
4.2.4 华夏银行 | 第33页 |
4.2.5 光大银行 | 第33-34页 |
4.3 企业成功案例 | 第34页 |
4.3.1 小米模式 | 第34页 |
4.3.2 海尔案例 | 第34页 |
4.4 平台成功案例 | 第34-35页 |
4.4.1 阿里巴巴 | 第34-35页 |
4.4.2 一达通 | 第35页 |
4.5 经验分析及借鉴 | 第35-38页 |
4.5.1 经验分析 | 第35-36页 |
4.5.2 经验借鉴 | 第36-38页 |
第5章 东营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思路及构建模式 | 第38-42页 |
5.1 发展东营市供应链金融的思路 | 第38页 |
5.2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 第38-39页 |
5.3 线上平台构建步骤 | 第39页 |
5.4 线上平台的操作方式 | 第39-40页 |
5.5 线上平台的作用 | 第40-42页 |
第6章 东营市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对策 | 第42-53页 |
6.1 东营市政府创造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条件 | 第42-47页 |
6.1.1 规划政策环境 | 第43页 |
6.1.2 建设信用体系 | 第43-44页 |
6.1.3 构建金融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 第44-45页 |
6.1.4 创造人才发展环境 | 第45-46页 |
6.1.5 稳固资金安全环境 | 第46页 |
6.1.6 维护法治环境 | 第46-47页 |
6.2 银行对策 | 第47-49页 |
6.2.1 银行自身发展对策 | 第47-49页 |
6.2.2 银行业务发展创新 | 第49页 |
6.3 企业对策 | 第49-50页 |
6.4 风险防范 | 第50-5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