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农地金融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17页 |
2.1 农地金融的含义与特征 | 第15-16页 |
2.1.1 农地金融的含义 | 第15页 |
2.1.2 农地金融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 农地金融理论 | 第16-17页 |
第3章 山东省农地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17-27页 |
3.1 山东省发展农地金融的现实条件 | 第18-20页 |
3.1.1 中央政府积极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 | 第18页 |
3.1.2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奠定了产权基础 | 第18-19页 |
3.1.3 大量农地流转带来了巨大市场需求 | 第19页 |
3.1.4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设立提供了交易场所 | 第19-20页 |
3.2 山东省农地金融发展现状 | 第20-25页 |
3.2.1 “农业大户+银行”的典型实践 | 第21-22页 |
3.2.2 “农户+村委会+银行”的典型实践 | 第22-23页 |
3.2.3 “土地合作社+银行+担保公司”的典型实践 | 第23-24页 |
3.2.4 “流转大户+土地金融控股公司(土地银行)”的典型实践 | 第24-25页 |
3.3 山东省四种典型做法的对比分析 | 第25-27页 |
第4章 山东省农地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4.1 山东省农地金融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4.1.1 银行、农民办理积极性不高 | 第27页 |
4.1.2 土地价值认定不科学 | 第27页 |
4.1.3 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完善 | 第27页 |
4.1.4 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 第27-28页 |
4.2 山东省农地金融发展瓶颈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4.2.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第28页 |
4.2.2 未建立统一的农地流转、价值评估体系 | 第28页 |
4.2.3 未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征信体系 | 第28页 |
4.2.4 未建立充分的社保体系和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 第28-30页 |
第5章 国内外发展农地金融的经验借鉴 | 第30-36页 |
5.1 国外农地金融的发展经验 | 第30-32页 |
5.1.1 德国经验 | 第30-31页 |
5.1.2 美国经验 | 第31页 |
5.1.3 日本经验 | 第31-32页 |
5.2 国内农地金融的发展经验 | 第32-33页 |
5.2.1 台湾经验 | 第32页 |
5.2.2 无锡经验 | 第32-33页 |
5.3 山东省发展农地金融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 第33-36页 |
5.3.1 完善组织机构,分阶段成立土地银行 | 第33-34页 |
5.3.2 发行土地债券,推动资金来源多元化 | 第34页 |
5.3.3 政府主导,加大财政、纳税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 | 第34-36页 |
第6章 进一步发展山东省农地金融的建议及保障措施 | 第36-42页 |
6.1 加强农地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 | 第36-38页 |
6.1.1 近期规划 | 第36页 |
6.1.2 中长期规划 | 第36-38页 |
6.2 发展山东农地金融的具体措施 | 第38-40页 |
6.2.1 加快推进农民土地合作社的建立 | 第38-39页 |
6.2.2 组建专业的土地银行等机构 | 第39页 |
6.2.3 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及价值评估体系 | 第39页 |
6.2.4 加大农村金融的创新力度 | 第39-40页 |
6.2.5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 第40页 |
6.3 发展农地金融的保障性措施 | 第40-42页 |
6.3.1 修改相关障碍性法律法规 | 第40页 |
6.3.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40-41页 |
6.3.3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第41页 |
6.3.4 完善财税和金融监管支持政策 | 第41-4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