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若干疑难问题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导言第9-1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3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3-14页
    五、论文结构第14页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4-15页
第一章 本罪主观罪过中的明知与恶意第15-19页
    第一节 虚假信息传播主体的明知程度认定第15-17页
        一、明知的内涵第15-16页
        二、不同主体明知程度的判断第16-17页
    第二节 恶意能否成为主观构成要件第17-19页
第二章 本罪中“虚假信息”的范畴与行为方式界定第19-25页
    第一节 关于“虚假信息”认定标准的问题第19-21页
        一、“虚假信息”与谣言的区分第19-20页
        二、“虚假信息”的认定标准第20-21页
    第二节 “散布行为”如何界定的问题第21-23页
    第三节 “起哄闹事”的认定问题第23-25页
第三章 本罪中“公共场所”和“公共秩序”的范畴第25-32页
    第一节 “公共场所”的认定问题第25-28页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辨析第25-26页
        二、“网络空间”是否属于“公共场所”第26-28页
    第二节 “公共秩序”的认定问题第28-32页
        一、“网络空间秩序”是否属于“公共秩序”第28-30页
        二、“公共秩序”能否等同于“公共场所秩序”第30-32页
第四章 关于本罪的犯罪形态问题第32-35页
    第一节 本罪是否存在犯罪停止形态第32-33页
    第二节 本罪犯罪形态中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具体情形第33-35页
第五章 本罪与他罪的界限第35-39页
    第一节 与网络型诽谤罪的界限第35-36页
    第二节 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界限第36-37页
    第三节 与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界限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后记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立帮助行为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犯罪刑法规制体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