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步伐,开展选修课程 | 第11-12页 |
(二)贴近生活,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 第12页 |
(三)提高办学水平,彰显独特的学校特色 | 第12页 |
(四)提高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12页 |
三、校本课程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高中“健康生活”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 第17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 | 第17页 |
(三)健康生活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泰勒的目标模式 | 第18页 |
(二)斯腾豪斯的动态模式 | 第18-19页 |
(三)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高中“健康生活”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 第20-44页 |
一、学校层面的调查 | 第20-22页 |
(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基本设施 | 第20页 |
(二)教师层面的现状调查 | 第20-22页 |
二、学生层面的现状调查 | 第22-27页 |
(一)问卷的设计 | 第22页 |
(二)问卷的发放 | 第22页 |
(三)问卷结果分析 | 第22-27页 |
三、高中“健康生活”生物校本课程目标的建立 | 第27-30页 |
(一)“健康生活”校本课程目标建立的依据 | 第27页 |
(二)“健康生活”校本课程目标确立过程 | 第27-28页 |
(三)“健康生活”校本课程具体目标 | 第28-30页 |
四、高中“健康生活”校本课程内容的建立 | 第30-44页 |
(一)“健康生活”校本课程内容建立的原则 | 第30页 |
(二)“健康生活”校本课程内容确立过程 | 第30-35页 |
(三)“健康生活”校本课程的内容 | 第35-36页 |
(四)教材课例展示 | 第36-44页 |
第四章 高中“健康生活”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44-54页 |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 | 第44-46页 |
(一)课程准备阶段:2018年8月~2018年10月 | 第44页 |
(二)课程实施阶段:2018年11月~2019年1月 | 第44-46页 |
(三)课程评价阶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 第46页 |
二、案例展示 | 第46-54页 |
(一)案例一 | 第46-50页 |
(二)案例二 | 第50-54页 |
第五章 高中“健康生活”校本课程的评价 | 第54-60页 |
一、课程评价的原则 | 第54页 |
(一)计划性原则 | 第54页 |
(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 第54页 |
二、“健康生活”校本课程评价流程 | 第54-55页 |
三、“健康生活”校本课程评价的实施 | 第55-60页 |
(一)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 第55-58页 |
(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2页 |
一、结论 | 第60-61页 |
(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 第60页 |
(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 第60页 |
(三)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 第60-61页 |
二、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8页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附录2 :学生健康生活素养调查问卷 | 第67-70页 |
附录3 :课程评价表 | 第70-71页 |
附录4 :后测问卷 | 第71-73页 |
附录5 :为家长做一份午餐 | 第73-74页 |
附录6 :体育节——体育启迪人生,健康伴我成长 | 第74-75页 |
附录7 :针对于家长的心理讲座——与孩子面对面助力成长 | 第75-76页 |
附录8 :自救互救知识讲座——急救知识救在身边 | 第76-77页 |
附录9 :学生平时表现评价表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