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村务监督制度概述 | 第18-26页 |
2.1 村务监督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 村务监督的主体、内容与程序 | 第19-20页 |
2.2.1 村务监督的主体 | 第19-20页 |
2.2.2 村务监督的内容 | 第20页 |
2.2.3 村务监督的程序 | 第20页 |
2.3 村务监督的发展及意义 | 第20-24页 |
2.3.1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产生背景 | 第21页 |
2.3.2 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过程 | 第21-23页 |
2.3.3 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 第23-24页 |
2.4 村务监督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4.1 权力腐败理论 | 第24页 |
2.4.2 分权制衡理论 | 第24页 |
2.4.3 民主政治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苍南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实施情况 | 第26-35页 |
3.1 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 第26-28页 |
3.1.1 村务监督委员会机构成立 | 第27页 |
3.1.2 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资格条件设定 | 第27-28页 |
3.1.3 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领导设定 | 第28页 |
3.2 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责和工作制度 | 第28-31页 |
3.2.1 苍南县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 第28-29页 |
3.2.2 村务监督委员会及其成员的权利及义务 | 第29-30页 |
3.2.3 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 | 第30-31页 |
3.3 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成果 | 第31-35页 |
3.3.1 拓宽民主参与 | 第31-32页 |
3.3.2 缓和内部矛盾 | 第32-33页 |
3.3.3 增强监督实效 | 第33-35页 |
第4章 苍南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41页 |
4.1 职能发挥不充分 | 第35-36页 |
4.2 工作开展不平衡 | 第36-37页 |
4.3 反腐成效不明显 | 第37-39页 |
4.4 运行环境不透明 | 第39-41页 |
第5章 苍南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1-47页 |
5.1 儒家影响较深远 | 第41-42页 |
5.2 法律定位不明确 | 第42-43页 |
5.3 独立监督未实现 | 第43-45页 |
5.4 体制建设不完善 | 第45-47页 |
第6章 国内其他地区村务监督实践与启示 | 第47-50页 |
6.1 武义县的实践 | 第47-48页 |
6.2 天台县的做法 | 第48页 |
6.3 永嘉县的探索 | 第48-49页 |
6.4 国内其他地区村务监督的启示 | 第49-50页 |
第7章 苍南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50-55页 |
7.1 增强村民监督主体意识 | 第50-51页 |
7.2 加大理论层面宣传力度 | 第51-52页 |
7.3 加强村监委专业化建设 | 第52-53页 |
7.4 推进制度层面规范创新 | 第53-55页 |
第8章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