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的解释和研究对象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城市管理 | 第17页 |
2.1.2 城市市容管理 | 第17页 |
2.1.3 智慧城市 | 第17-18页 |
2.1.4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解释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城市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2.2 公共管理学 | 第18-19页 |
2.2.3 数字城市理论 | 第19页 |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义乌市市容管理概况与成效 | 第21-27页 |
3.1 义乌市城市市容管理概况 | 第21-22页 |
3.1.1 义乌市城市发展概况 | 第21页 |
3.1.2 义乌市城市管理概况 | 第21-22页 |
3.2 义乌市市容管理手段及取得的成绩 | 第22-27页 |
3.2.1 义乌市市容管理手段 | 第22-25页 |
3.2.2 取得的成绩 | 第25-27页 |
第4章 义乌市市容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38页 |
4.1 历史遗留问题 | 第27-29页 |
4.2 多头执法和职能推诿问题 | 第29-30页 |
4.2.1 部门间职能职责分工不清 | 第29页 |
4.2.2 “职能垃圾桶”问题 | 第29页 |
4.2.3 “管”、“干”不分离问题 | 第29-30页 |
4.3 处罚权落实难问题 | 第30页 |
4.4 市容管理效率低下问题 | 第30-32页 |
4.4.1 市容整治具有滞后性 | 第30-31页 |
4.4.2 管理要求与民生需求协调难 | 第31页 |
4.4.3 市容管理易反复 | 第31-32页 |
4.5 管理对象的问题 | 第32-33页 |
4.5.1 执法大环境不被群众理解 | 第32页 |
4.5.2 百姓参与的主动性不高 | 第32页 |
4.5.3 管理对象的素质偏低 | 第32-33页 |
4.6 市容管理队伍问题 | 第33-36页 |
4.6.1 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 第33-34页 |
4.6.2 市容管理者服务意识不强 | 第34页 |
4.6.3 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 第34-35页 |
4.6.4 协管队伍的管理不规范 | 第35页 |
4.6.5 市容管理队伍不稳定 | 第35-36页 |
4.6.6 市容管理者的岗位认同感低 | 第36页 |
4.7 市容管理的考核标准量化难问题 | 第36-38页 |
第5章 义乌市市容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8-44页 |
5.1 历史发展的原因 | 第38-39页 |
5.1.1 义乌市政府最初“重建设轻管理”的发展思路 | 第38页 |
5.1.2 城市规划理念不够先进 | 第38-39页 |
5.1.3 城市人口数量激增 | 第39页 |
5.2 执法单位在体制上的两难处境 | 第39-40页 |
5.2.1 改革过程遇到的瓶颈 | 第39-40页 |
5.2.2 对“管理”和“执法”的认识误区 | 第40页 |
5.3 法律法规保障力度不够 | 第40-41页 |
5.3.1 立法缺失 | 第40页 |
5.3.2 概念界定不清 | 第40-41页 |
5.3.3 部分法律规定因循守旧 | 第41页 |
5.4 市容管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 第41-42页 |
5.4.1 管理方式比较传统 | 第41页 |
5.4.2 违法成本低 | 第41-42页 |
5.4.3 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42页 |
5.5 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5.6 培训机制不健全 | 第43-44页 |
5.6.1 缺乏系统的岗前培训 | 第43页 |
5.6.2 缺少科学的培训计划 | 第43页 |
5.6.3 培训效果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43-44页 |
第6章 完善义乌市市容管理的思路 | 第44-55页 |
6.1 国内外先进市容管理经验 | 第44-46页 |
6.1.1 领导重视、建立高位协调机制 | 第44页 |
6.1.2 引入市场机制 | 第44-45页 |
6.1.3 公共事业组织参与市容管理 | 第45页 |
6.1.4 法律法规上的保障 | 第45页 |
6.1.5 建立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 | 第45-46页 |
6.2 义乌市市容管理的改进方向 | 第46-55页 |
6.2.1 加强组织领导、学习先进经验 | 第46-47页 |
6.2.2 加强队伍建设、改变执法理念 | 第47-49页 |
6.2.3 将市场化机制引入市容管理 | 第49页 |
6.2.4 引入高科技手段加强市容管理 | 第49-50页 |
6.2.5 建立市容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 | 第50-51页 |
6.2.6 转变政府角色 | 第51-53页 |
6.2.7 原因导向型市容管理模式转型 | 第53-54页 |
6.2.8 改进绩效评价体系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