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重、难点 | 第12-13页 |
1.4.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相关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 第14-20页 |
2.1 概念厘定 | 第14-15页 |
2.1.1 相关概念厘定 | 第14页 |
2.1.2 金融制度构架 | 第14-1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货币银行制度的论述 | 第15-16页 |
2.2.2 党的早期代表关于大革命时期货币金融制度建设理论 | 第16-17页 |
2.3 现实依据 | 第17-20页 |
2.3.1 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金融实践 | 第18-19页 |
2.3.2 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与发展 | 第19-20页 |
3.闽浙赣根据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历史阶段 | 第20-29页 |
3.1 第一阶段:摧毁旧制度 | 第20-22页 |
3.1.1 摧毁旧的金融制度,开展废债斗争 | 第20-21页 |
3.1.2 清除旧币,净化金融市场 | 第21-22页 |
3.2 第二阶段:建立新制度 | 第22-26页 |
3.2.1 建立新的金融机构 | 第22-23页 |
3.2.2 统一货币,开展苏币争夺市场的阵地战 | 第23-24页 |
3.2.3 稳定币值,抑平物价 | 第24-26页 |
3.3 第三阶段:根据地金融制度建设遭遇挫折 | 第26-29页 |
3.3.1 财政困难,遭遇银行准备金危机 | 第26-27页 |
3.3.2 根据地沦陷,苏区金融事业终结 | 第27-29页 |
4.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制度建设 | 第29-36页 |
4.1 货币制度建设 | 第29-33页 |
4.1.1 确立苏维埃货币的法定地位 | 第29-30页 |
4.1.2 建立货币发行准备金制度 | 第30-31页 |
4.1.3 采用灵活的货币流通方式 | 第31页 |
4.1.4 加强现金管理 | 第31-32页 |
4.1.5 维护法定货币的严肃性 | 第32-33页 |
4.2 信贷制度建设 | 第33-36页 |
4.2.1 开展低利惠民的农业贷款,扶持农业生产 | 第33-34页 |
4.2.2 灵活发放商业贷款,活跃苏区经济 | 第34-35页 |
4.2.3 积极吸收存款,支援根据地经济建设 | 第35-36页 |
5.农村革命根据地金融制度建设的评价 | 第36-40页 |
5.1 取得的成绩 | 第36-38页 |
5.1.1 币值稳定,货币信誉高 | 第36-37页 |
5.1.2 实现内外贸易平衡,控制了银元外流 | 第37页 |
5.1.3 建立相对合理完备的苏区货币体系 | 第37-38页 |
5.2 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5.2.1 金融机构间业务交叉严重 | 第38-39页 |
5.2.2 货币发行受财政影响严重 | 第39-40页 |
6.闽浙赣农村革命根据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 第40-48页 |
6.1 历史意义 | 第40-44页 |
6.1.1 活跃苏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 第40-41页 |
6.1.2 发挥了金融的杠杆作用,巩固苏维埃政权建设 | 第41-42页 |
6.1.3 支援了革命战争 | 第42页 |
6.1.4 战时金融思想初步形成 | 第42-44页 |
6.2 当代启示 | 第44-48页 |
6.2.1 坚持党对金融事业的绝对领导 | 第44-45页 |
6.2.2 实行稳健灵活的金融政策 | 第45页 |
6.2.3 构建责任明确、监管协调的金融机构体系 | 第45-46页 |
6.2.4 发扬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