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传感器的应用论文

无线传感器网络快速信息传播与主动信息获取技术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术语表第14-18页
1 绪论第18-3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8-22页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第19-20页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信息获取第20-22页
    1.2 研究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22-27页
    1.3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第27-29页
        1.3.1 基于虚拟多天线的快速信息传播方法第27-28页
        1.3.2 基于元学习的主动信息获取方法第28-29页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章节安排第29-31页
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基于虚拟多天线的快速信息传播方法第31-61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效率第31-33页
        2.2.1 静止传导率第31-32页
        2.2.2 移动传导率第32-33页
    2.3 利用分布式虚拟多天线技术增强网络信息传播效率第33-60页
        2.3.1 研究动机与方法第33-36页
        2.3.2 应用一:一维场景下基于簇的协作型信息传播第36-48页
        2.3.3 应用二:一维场景下基于多路信号贪婪式合并的信息传播第48-60页
    2.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元学习的主动信息获取方法第61-78页
    3.1 引言第61页
    3.2 问题建模第61-63页
        3.2.1 通信任务模型第61-62页
        3.2.2 计算任务模型第62-63页
    3.3 通信-计算融合算法框架第63-70页
        3.3.1 基于强化学习的“模型学习-元学习”双层学习机体系第66-68页
        3.3.2 策略空间参数化模型第68-70页
    3.4 数值仿真第70-74页
        3.4.1 场量重建任务第70-71页
        3.4.2 采样策略训练第71-72页
        3.4.3 策略评估第72-74页
    3.5 本章小结第74-78页
4 总结与展望第78-81页
    4.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第78-79页
    4.2 未来研究工作的设想第79-81页
5 附录第81-90页
    5.1 引理2-3的证明第81页
    5.2 引理2-4及引理2-5的证明第81-82页
    5.3 引理2-6的证明第82页
    5.4 引理2-7的证明第82-83页
    5.5 定理2-1的证明第83-84页
    5.6 引理2-8的证明第84-85页
    5.7 引理2-9的证明第85页
    5.8 引理2-10的证明第85-86页
    5.9 引理2-11的证明第86页
    5.10 引理2-12的证明第86-88页
    5.11 定理2-2的证明第88页
    5.12 推论2-1的证明第88-89页
    5.13 推论2-2的证明第89页
    5.14 推论2-4的证明第89-90页
著作情况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奖励型众筹的机制设计及其融资绩效--基于项目发起者视角的分析
下一篇:经济政策不确定、行业异质性与行业间的金融尾部风险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