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7页 |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6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第一节 资源环境绩效的相关理论及内涵 | 第18-22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19-20页 |
三、资源环境绩效的内涵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一、资源环境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2-24页 |
二、资源环境绩效的测算方法现状 | 第24-25页 |
三、资源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5-29页 |
四、基于空间视角的资源环境绩效研究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简要评述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资源环境绩效综合评价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基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资源环境绩效方法 | 第32-36页 |
一、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 | 第32-33页 |
二、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 第33-36页 |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 第36-39页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8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38页 |
三、数据的预处理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基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动态综合评价步骤 | 第39-40页 |
一、对称矩阵H、λ_(max)及相应的最大特征向量的计算 | 第39-40页 |
二、动态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及排序分类 | 第40页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第40-46页 |
一、不同年份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1页 |
二、资源环境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值确定 | 第41-44页 |
三、资源环境绩效水平的分类 | 第44页 |
四、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资源环境绩效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第48-58页 |
第一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48-51页 |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 | 第48-49页 |
二、局部空间自相关 | 第49-50页 |
三、空间权重矩阵 | 第50-51页 |
第二节 资源环境绩效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1-53页 |
第三节 资源环境绩效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3-57页 |
一、资源环境绩效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3-55页 |
二、资源环境绩效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我国资源环境绩效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58-79页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58-65页 |
一、经济增长 | 第58-59页 |
二、城镇化水平 | 第59-60页 |
三、技术进步 | 第60-62页 |
四、产业结构 | 第62-63页 |
五、人力资本 | 第63-64页 |
六、对外开放程度 | 第64-65页 |
七、环境规制 | 第65页 |
第二节 空间面板模型简介 | 第65-68页 |
一、空间面板模型构建 | 第65-67页 |
二、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 第68-70页 |
一、变量设定与指标选择 | 第68-69页 |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69-70页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第70-77页 |
一、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 第70-71页 |
二、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 | 第71-74页 |
三、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四、模型的效应分解分析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9-84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9-81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81-83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