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历史简介 | 第9页 |
1.2 微流控芯片 | 第9-10页 |
1.3 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基本特征 | 第10-13页 |
1.3.1 连续性近似 | 第11页 |
1.3.2 层流 | 第11-12页 |
1.3.3 微流控系统中的扩散 | 第12-13页 |
1.4 表面张力和润湿性 | 第13-16页 |
1.4.1 表面张力 | 第13-15页 |
1.4.2 表面张力和液滴 | 第15-16页 |
1.5 微流控的优点 | 第16-17页 |
1.6 微流控芯片的生物学应用 | 第17-19页 |
1.6.1 遗传分析(DNA/RNA) | 第17页 |
1.6.2 蛋白质组学 | 第17-18页 |
1.6.3 细胞分析 | 第18-19页 |
1.6.4 药物输运和相容性 | 第19页 |
1.7 课题的选择与背景 | 第19-20页 |
1.8 总结与展望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与液滴微流控技术 | 第21-29页 |
2.1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材料 | 第21-24页 |
2.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工艺 | 第24-25页 |
2.2.1 光刻技术 | 第24-25页 |
2.2.2 软光刻技术 | 第25页 |
2.3 其他新兴技术 | 第25-26页 |
2.4 液滴微流控技术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双乳浊液滴的制备及其应用 | 第29-44页 |
3.1 引言 | 第29-31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31-3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2.2 芯片设计和制作 | 第32-33页 |
3.2.3 微通道表面修饰 | 第33-34页 |
3.2.4 双乳浊液滴的形成以及海藻酸钙(CA)凝胶珠的形成 | 第34-35页 |
3.2.5 细胞封装以及细胞活性检测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3.3.1 双乳浊液滴的生成以及高细胞活性的细胞包裹 | 第36-37页 |
3.3.2 微通道表面修饰后润湿性的变化 | 第37页 |
3.3.3 调节W/O/W双乳浊液滴的形成 | 第37-41页 |
3.4 细胞包裹及活性测试 | 第41-42页 |
3.5 结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